其實這個程式從2K11就出現,但我從2K10開始就已經不玩MP模式了,直到剛剛手癢為止。所以就用了「MLB 2K12 MP Real Player」做修改,這個程式可以讓自創的角色轉為真實球員,玩起來就比較有歸屬感。接下來教大家怎麼做,與其說是教學,不如說是介紹,因為其實只需要一個步驟,不過前置作業稍微繁瑣了一點。在開始之前,你要先確定角色在陣中,例如有的球員在自由球員中,此時要先去Roster中把該球員放到你要的球隊中。然後當然就是在遊戲中新增一個MP模式的紀錄檔,如下圖所示,要選擇「使用當前的名單」喔。

201206262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里甲制度的敗壞和保甲制度的興起

        里甲的基礎在穩定的小農經濟,為了保護里甲制度的經濟基礎,明朝原有「田不過都」、「地不出圖」之禁令。但隨土地兼併的發展,地主階級通過詭寄、飛灑、花分、寄莊等技倆,使土地擺脫里甲的控制。此外,里甲人戶因為賦役繁重而逃亡,終使里甲制度面臨崩壞。明中葉時,朝中已有若干改革主張,如有人提出「析戶」,欲將圖內丁糧多者,析戶當差,但此改革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里甲的經濟問題。另一個改革方法是「均田法」,亦即將由丁僉派改為按田計役,海鹽縣的「均田法」初為推派三百畝之家擔任里長,後來改成每湊足三百二十畝就僉一里長,田少者擔任甲首,最後改成照田均丁,完全改變了里甲的內容與性質。里甲性質的改變還可從折銀的條鞭政策中看出,包括十段法、一條鞭法的實施,都使里甲制與賦役脫勾,尤其稅銀改為自封投櫃,簡化了的徵收手續,使里長權力漸漸削弱。

        里甲性質改變後,重要性大不如前,取消的問題也被提出。萬曆年間,有大臣提出改以保甲法,保甲法在弘治年間由兵部批准在全國實施,但此僅為一具空文,並未被認真執行。其中王守仁是實行較有力者,他創造了與保甲法類似的十家牌法,各家人丁除了要承擔徭役、催徵錢糧外,還要調解民事糾紛、宣揚禮教等,而最重要的工作是負責稽查、緝捕奸盜。里甲制於保甲制的差別在於,前者以箏派賦役為主;後者以查捕奸究為主。嘉靖以後,內憂外患日增,也有越來越多地方建立保甲。由於保甲的性質是保衛鄉里,因此建制方式也與里甲不同,保甲戶數無定額,多則五十,少有二、三十為一保。保甲長的選任方式是「才力為眾所服者」,即組織才能、武藝兼具,且具社會威望者才能擔任。從里甲到保甲的改變,也象徵著國家對農民的隻派全被削弱,農民可以比較自由的離鄉外出、轉換職業等。但須要說明的是,里甲制並未因此而消亡,黃冊制度仍然按期舉行,因此明末是里甲與保甲雙軌運行的方式,只是里甲制已是名存實亡,而其真正被取消的時間是在清朝「地丁制度」執行時。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06241      好開心喔,終於可以邊吃便當邊看youtube了。好像是從上個禮拜開始,不曉得是更新firefox,還是更新flash,反正就是按播放後出現 “An error occurred,please try again later. 這條鬼訊息,變得沒辦法看youtube。但是用其他的瀏覽器都可以,爬了很久的文,看到的都是3年前的解決方法,諸如重新安裝flash之類的,結果當然是沒有效。後來在網頁版的PTT上面看到一篇〈[-Fx-] 更新flash之後無法看youtube〉,試了一遍,確定這個方法是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先依系統分別到以下路徑:

32位元:

文章標籤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6) 人氣()

我喜歡「安娜學派」這個名字勝於「年鑑學派」。此自然是受了汪榮祖先生的影響,誠如汪教授所言,Annales School 之名源於該派的期刊,其治史方法根本就不「年鑑」。因此這樣翻譯甚有誤導之可能,例如2009年維基百科對 Annales School 只有短篇的介紹,並寫道:「他們採取的年鑑歷史態度結合了地理學、歷史學、與社會學……」顯然不正確,我忍不住將其修正並擴大篇幅,即是現在各位看到的樣子。

如此說來譯成「安娜學派」應該是極好的,優雅又不失本意,誠如日文作「アナール学派」,亦保留音譯而不強作意譯。無奈「年鑑學派」之名已成習慣,眾人也就如此稱呼了,除汪教授以外,似乎沒有人覺得不妥。

我記得有一次我在學期報告中使用了「安娜學派」,結果被老師指正。表面上當然唯諾稱是,不過我心裡很不服氣,從此之後我用一個妥協的方法,在括號內填入補充訊息,呈現兩者兼具的型態,即寫成「安娜學派」( Annales School,即年鑑學派)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洪武年間的田籍整頓與糧長制度的建立

        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有幾項臨時性的徵糧措施,其一是徵收「債糧」,即招安鄉村百姓,歲納糧草供給;其二是允許士兵「檢刮」,將不肯歸附的城鎮居民之物,聽為己物;其三是「稍糧」,此與「債糧」類似,只徵收的對象為城池百姓。此外,還有「增租」、「借糧」等滿足軍需的方法,但此皆為一時之計。而後由於眾臣反對,朱元璋下令禁徵「債糧」,只是尚未能立即禁絕。且朱元璋為解決徵收田賦的弊端,遂於1356年設「營田司」主持土地與田賦清理的工作。其任務起初為修築堤防,專掌水利,洪武二年後職責擴大為田地清理登記、徵差役與賦稅等工作。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為掌握田畝數量以重建田賦制度,洪武元年下令繪製魚鱗圖冊,分兩種方式進行,一為中央派員到地方主持;一為命令地方官員自行組織人力繪製。前者為浙西地區,朱元璋派遣國子監生核實田畝;後者為浙東地區,地方官員自行繪製。由於繪製時受到地方豪強阻礙,朱元璋於洪武十九年又發動國子監生大規模實測,翌年完成浙江、直隸蘇州等府縣的圖冊。此外,北方如山東諸縣城也做了土地丈量。元代浙江已有類似繪製魚鱗圖冊的政策,其步驟是先由地主自報土地,再由里正等人核實,並將結果與官府所藏的原籍比對,確認無誤後才載冊,而明朝與之大同小異。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森正夫,〈十六至十八世紀的荒政和地主佃戶關係〉,從十六至十八世紀就慌制度的轉變,探討地主與佃戶的關係。作者在前言中首先指出十六至十八世紀的長江三角洲地帶屢屢受到災害襲擊,但給予農民直接打擊的是當時以地主佃戶中心的生產關係。地主與佃戶的矛盾在平時就已產生,佃戶平時被高額地租所榨取,受災時更使雙方的鬥爭變得更加激烈。地主土地所有制變得更加困難,王朝國家的支配體制陷入危機。且就連顧炎武都容許地主和佃戶供存,同意在國家將私租上限訂為八斗的條件下聽任地主榨取,可知對同時代的鄉紳來說,由地主佃戶關係實現的土地制,確實為其基本的富源。

十六到十七世紀江南流行的救荒論,明顯反映當時社會矛盾的全面激化,如趙用賢(蘇州常熟)、陳繼儒(松江華亭)就擔心災荒時民眾一起叛亂的可能性,而賀燦(嘉興府嘉興縣)將矛盾的激化指向富室和貧戶對立。此外,作者認為富者與貧對立關係與當時的生產關係有深刻的關聯,所以陸樹聲(松江華亭)、徐階(松江華亭)才會主張緩和業主與佃戶的關係。與此相應的,此期的地方志中出現了超越個別地主的抗租,出現了許多集團佃戶與集團地主的抗租暴動。

於是,鄉紳與士大夫紛紛提出明確的救荒論,其中由陳繼儒提倡的「田主賑佃戶論」是一個主流的救濟方式,提倡由個別地主救濟個別佃戶,陳繼儒主張田主應在青黃不接時提供「工本米」;在歉收年份提供「性命米」,蘇州的鄉紳也類似的主張,這一系列的建議中,都是圍繞主人與佃戶的關係,地主保護佃戶,而佃戶依存地主,並不允許第三者介入。徐階與趙用賢都批評政府為了救濟佃戶,而下達停止地主與佃戶債務及借貸的命令關係,他們認為這會激化地主與佃戶的矛盾,使圓滿收租成為不可能。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炳棣,〈明清土地數字的性質〉[1]一文以「原額」為中心,討論明清兩地土地數字的性質,全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原額的概念,說明丈量土地的目的是在均稅,並非求耕地的精確畝數。順著此一脈絡,第二部分則討論折畝的理論,討論折畝是否在中國各地都有實行,且從廣東地方志中,得知土地數字為納稅單位而非耕地面積。第三部分專論開墾、免科、隱匿與其他各個因素,導致土地數字失實之因。

 

壹、原額的概念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沙田的形成與開發

        沙田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指的是沿海濱江淤泥積成的田地,廣泛而言,桑基、潮田、圍田等淤積漲生的田皆可稱做沙田。沙田的形成多在河流兩岸、灣頭、兩水線交流、沿海島嶼等地。除了自然形成,還需要人工圍築以加速成田,加速的方法是先運石沉入河底,待退潮後又加工築。

        沙田開發的歷史甚可追溯到青銅時代,但大規模的開發是唐末至宋以後,由於政治重心南移,有許多中原人士南遷到嶺南避難,人口的增加也帶動土地的需求,百姓遂開始向江河要田。到了明代以後,沙田的開發更加完善與多元,富有特色的塘基也在珠江三角洲中出現,結果是使珠江三角洲的經濟達到高峰,成為全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梁方仲,〈一條鞭法〉[1]一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導論,先講述一條鞭法以前的明代賦役與役法、賦役制度的崩潰、賦役的改革。第二部分為一條鞭法的本論,講述一條鞭法合併編派、合併徵收、用銀繳納、徵收解運上的變遷、各種徵收單據冊籍的設立。本文在導論的部分以比較簡略的方式帶過,讀者可參考部落格中其他專論里甲、糧長等文的摘要。

 

導論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壹、前言

明代的衛所分為在京衛所與在外衛所,在京者稱京軍,包括天子直屬的十二衛親軍,以及外衛番上的班軍;在外的包括各地衛所軍,以及邊軍。衛所的組織大抵是以五千六百人為一衛,一千兩百人為千戶所,一百二十人為百戶所,另有總旗二,小旗十。各衛分統於都司,全國最高軍事機關為大都督府,後來大都督府被分為五軍都督府,統領在京、在外衛所。

        明初的軍額約有二百萬,為解決軍費,故有軍屯推行,軍餉由軍屯支給,另外再配合開中法,由商人墾邊田以換鹽引專利。明代的軍為世襲,軍戶出一丁到衛所服役稱為「正軍」,原籍則要準備一「繼丁」作候補之須,當正丁逃亡時則到原籍勾繼丁。勾軍又稱為「根補」、「勾補」,前者是捉本人;後者是勾取戶內他人。而勾軍原本是針對衛所軍逃亡而實行,卻產生諸多問題,使軍額不但未增加,反而大量減少,且徒增農民痛苦,以下則分別討論勾軍的起因、制度、成效、影響等面向。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