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理學家如張載(1020-1077)、朱熹(1130-1200)等人,總是想把握時間讀書,對於睡覺有著不得不睡的抗拒態度,希望能晚睡早起,不讓自己多睡,這也是理學中存天理去人欲的一種實踐。

明王朝將程朱理學視為正統,科舉也多由此出題,所以明代初期也維持這樣的基調,常常看到讀書人犧牲睡眠,點著蠟燭在夜間讀書到一、二更的記載。到了明代中期,讀書人越來越晚就寢,甚至有通宵讀書的記載,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工商業比較發達了,百姓們也大多認為到三更才算晚;另一方面,因為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愈來愈多,錄取的機率相對地變低,而壓力也就愈來愈大,讀書人自然更想拼命讀書了。

可是到了明代後期,讀書人的睡眠習慣又有了一次較大的變化,因為當時開始流行王陽明(1472-1529)的「心學」,對於把睡眠當作人欲的看法有所懷疑,崇尚心學的讀書人比較重視良知,認為只要順著良知作主就可以了,對於睡眠抱持較正面的態度。至於取得功名,或是不以舉業為目標的文人,也可以自由的改變睡眠習慣,在夜間讀書,或是夜遊活動都是常見的事。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抓了新版的CBDB單機版,但是 「入仕查詢」、「官職查詢」一點select就會跳出錯誤框,寫什麼也忘了,好像跟ActiveX有關,所以我就寫信去問了,本來也沒期待他們會理我。結果哈佛大學的王宏甦先生20分鐘內就回信了,可能美國是早上的關係吧!他說先確認Access是32bit才沒有相容性問題,如果Access沒問題,就應該是應該是Visual Basic的關係,還附上了步驟,但步驟是英文的,而我的Access是中文的,所以還稍微找了一下才弄好,大概是底下這樣吧!

1.先點「資料庫」標籤頁,然後選Visual Basic

201505281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xbox手把要玩「闇龍紀元:審判」,應該要抓x360ce模擬器,可是要注意的是,必須抓64bit的版本。其遇到的問題,我在〈看門狗設定非XBOX搖桿的方法〉已經介紹過了,這裡不重複。

    特別要說的是,還要在添一個設定,請在options標籤頁上,把xinput的選項都勾起來,可能勾某一個就可以了,但我也不知道是哪一個,索性就全勾了,之後就可以偵測到模擬手把了。

20150818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一個寫作計畫,因此要收集明代歷史中有趣的課題,又把書櫃的每一本書都拿出來翻了一下。我在李敖的《要把金針度與人》(臺北:商周出版,2000)發現一本非常稀見的書。

        李敖的這本書是將兩百本古籍作精簡的提要,給一般人看還可以,給史學研究者來說,用處就沒那麼大了,所以我當時也沒仔細讀。可是今天瀏覽目錄時,發現編號第90的《秋審小看》過去從來沒見過,李敖寫道:

我收藏有一部《秋審小看》的原稿,是清朝光緒九年(一八八三)到十八年(一八九二)浙江、安徽的一些地方刑事案件紀錄。包括浙江的……(地名略)、安徽的……(地名略)。書都是一位有心人的筆記,用毛筆寫在棉紙上,裝訂在高一九‧一、寬一四‧三公分的小冊上。因為案件涉及的面是省級的,所以作者必然是省級的一位公務員。從這本難得的手稿裡,我們可以看到不少奇聞軼事。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央研究院的院徽上有一組甲骨文,究竟是什麼字,實在是辨識不出來。但我很想知道答案,於是鼓起勇氣寫信給院方,後來中研院總辦事處秘書組很熱心的告訴我《中央研究院週報》上有相關資料,並掃描其中一篇〈院徽的故事〉給我看。該文雖沒有提到甲骨文的意義,不過我依此線索自行找查前後期的《中央研究院週報》,還是找到了答案,原來甲骨文的字義在當年也有一番討論。

        中研院從1928年創立以來都沒有院徽,過去曾有幾次提議院徽的建議,但都不了了之,直到1997年才在院長李遠哲的帶動下積極籌劃院徽徵選,並在翌年舉辦徵選,共徵得29件作品,經主管座談會議選出4件進入複選,由院內職員進行投票決選。投票結果是有近六成的職員選擇了編號1號的院徽。(補記:請參考另一篇短文〈1998年中央研究院院徽徵選的四組候選圖〉

201208282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我在寫東西時,要幫每個課題分類,不知道怎麼分比較恰當,就想起杜正勝院士在〈什麼是新社會史〉有初步的綱目,因此就把抄出來給大家參考吧!

        我覺得這份綱目非常完整,不過有些相近的項目,就不知道杜院士是如何區別的,例如「社群禮節」分在兩項中,而「角色身分」和「親族人倫」重複性也相當高。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代的「清明」不只是祭祖,也是女性踏青的日子,有的地區會盪鞦韆、放風箏,還會吃冷食。然而在臺灣,因為蔣中正(1887-1975)在45日去世的關係,「清明」就成了「民族掃墓節」,不只掃自己家的墓,還要緬懷領袖。解嚴以後,隨著現代人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44日恢復「婦女節、兒童節合併假期」,讓變得哀戚的節日又回復了一些歡愉的色彩,民眾除了慎終追遠外,也可以更加彈性地安排連假活動。

可是你是否曾想過祖先是什麼呢?這個問題或許沒有答案,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思想,每個人的看法不盡相同。約在50年前,中國大陸尚未開放,許多有意研究中國社會的外國學者實地考察時,只能選擇到香港、臺灣。美國史丹佛大學人類學系的武雅士(Arthur P. Wolf)教授便到臺灣進行數次田野調查,回國後寫了一篇論文討論臺灣社會中祖先、鬼和神的關係,他認為若用現實的社會關係來看,神像是官員,祖先是自己人,鬼則是可怕的陌生人。武雅士的研究在當今學界存在一些不同意見的討論,但既然是在臺灣的調查,對我們而言,仍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1960年代,位於臺北盆地西南邊的鄉村(約三峽附近,今屬新北市)已逐漸現代化,河運被鐵路取代,當地居民也開始通勤到臺北的大企業工作。不過仍有些傳統家庭每天早晚要燒三枝香,一枝插後門壁龕給孤魂野鬼、一枝插在磚灶供社神、一枝插在牌位面前給祖先,武雅士的研究就從這項儀式展開。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只是參考現在流行的表格,修改之後完成的。目前只一個想法而已,我覺得還要加入地區、年紀當參數,可是還沒想到很好的紅包公式。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零一五年三月初,柴靜執導的「穹頂之下」引發了不小的迴響,不止於中國,臺灣人們也紛紛關注起霧霾對人體的危害,因為空氣汙染往往是超越疆界限制的,若吹起季風,海峽彼端的臺灣恐怕也要受害。

在紀錄片中,柴靜用照片、數據等可視化的資料揭示北京的霧霾。當代工業化確實是導致空氣汙染的根源之一,但其實在古代,由於自然氣候的關係,北京的空氣也不怎麼好。中研院史語所的邱仲麟教授在一篇研究明清時期北京街壤氣味的論文中,援引了豐富的史料,指出當時外地人到北京的印象就是漫天風塵,直叫他們難以忍受,只好拿起筆來用詩文來抒發心情,而這些抱怨的文字,便成為歷史學者觀察古代環境的重要紀錄。

當時的人稱京師為長安、燕京,弘治十八年(1505)剛考上進士的浙江人倪宗正在一首詩中道:「長安路,長安路,塵埃十丈如煙霧。」萬曆二十九年(1601)考上進士在京當官的太倉人(現在的江蘇省內)俞彥寫了十首回憶北京的詩,其一詠道:「長安憶,最憶是灰塵。」來自福建的謝肇淛(1567-1624)也說:「江南人初至者,甚以為苦。」可見當時的外地人對北京的空氣非常不適應。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有沒有覺得綜藝節目的名稱都大同小異呢?常常開頭是百萬、綜藝、全民、超級之類的,然後結尾是大贏家、大集合、大熱門、大歌星。如果把他們重新排列,也不會感到奇怪呢!

在框框裡不好玩,直接前往網站:http://studentweb.ncnu.edu.tw/100105503/funny/Entertain_maring.php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