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理學家如張載(1020-1077)、朱熹(1130-1200)等人,總是想把握時間讀書,對於睡覺有著不得不睡的抗拒態度,希望能晚睡早起,不讓自己多睡,這也是理學中存天理去人欲的一種實踐。
明王朝將程朱理學視為正統,科舉也多由此出題,所以明代初期也維持這樣的基調,常常看到讀書人犧牲睡眠,點著蠟燭在夜間讀書到一、二更的記載。到了明代中期,讀書人越來越晚就寢,甚至有通宵讀書的記載,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工商業比較發達了,百姓們也大多認為到三更才算晚;另一方面,因為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愈來愈多,錄取的機率相對地變低,而壓力也就愈來愈大,讀書人自然更想拼命讀書了。
可是到了明代後期,讀書人的睡眠習慣又有了一次較大的變化,因為當時開始流行王陽明(1472-1529)的「心學」,對於把睡眠當作人欲的看法有所懷疑,崇尚心學的讀書人比較重視良知,認為只要順著良知作主就可以了,對於睡眠抱持較正面的態度。至於取得功名,或是不以舉業為目標的文人,也可以自由的改變睡眠習慣,在夜間讀書,或是夜遊活動都是常見的事。
摘自:張藝曦,〈明代士人的睡眠時間與睡眠觀念──關於睡眠史的初步研究〉,《明代研究通訊》,5(臺北,2002),頁35-55。
後記:原文滿復雜的,涉及理學思想,因為我只要引用一小段,所以這裡也就寫一點點。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