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淑賢,〈台灣士紳的三京書寫:以1930-1940年代《風月報》、《南方》、《詩報》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2)。
2.    陳力航,〈日治時期在中國的臺灣醫師(1895-194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2012)。
3.    古庭芳,〈淪陷區的女作家研究:以張愛玲與梅娘為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2)。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06 Wed 2013 23:37
  • 飲冰

1007695_00_main

統一企業有一款飲料叫「飲冰室茶集」,聽起來冰冰涼涼的很可口。以前盒子上還有印朱自清的詩,後來又辦了新詩徵選,把飲料跟文藝結合,彷彿喝著喝著整個人都有氣質了起來。

但是「飲冰」其實不是個好詞,多數的時候是說生活很清貧,只能吃冰而已,所以形容官員很廉潔就會說他有「飲冰之操」。另一個意思是形容十分焦灼惶恐,梁啟超把書房取名「飲冰室」就是取這個意思,典出《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是說早上接到急迫的命令,辦起來很棘手,晚上要吃冰消消火。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yammusic

    Yamusic 這個網站(點此網址)還滿方便的,在「yam 天空部落影音分享」有需要的音樂,把網址貼上去就可以抓下來了,不用再安裝軟體。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C-doctor--article_image

圖片來源:ASSASSIN'S CREED II  

我以前玩「刺客教條」的時候,在佛羅倫斯、威尼斯、羅馬等地都會看到路上有戴著鳥嘴面具的醫生,原本只當作是義大利嘉年華的面具,不以為意。昨天看丹‧布朗(Dan Brown)的新著《地獄》才知道別有深意。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功能好像已經開了一陣子了,我昨天去圖書館翻雜誌才發現,今天實測了一下,也可以秒殺熱門種子,抓回的速度也不錯,至於容量可以用獎勵任務的方式免費加大。

整體說來還不錯呢!那這樣應該可以取代「迅雷離線」吧!目前迅雷的優勢應該在它的龐大資料庫,已經多到可以申請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了,所以要抓舊檔還真的非迅雷不可。

baidu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族譜蘊含的人口資料

本章先點出中國歷史人口的研究不足,再簡介以族譜作為人口學研究的契機,並闡述使用族譜的優缺點,中式族譜的優點是頭銜、排行、配偶姓氏、生子人數等人倫關係清楚,缺點則是多不記女兒、不記結婚年齡或日期、不記子殤早逝者。

        接著介紹材料來源與狀況,49種族譜人口資料,其地區多來自南方。近15萬名男子中,生年詳者約80%,卒年則較粗略,詳細者約40%。而11萬餘名女子中,生年詳細者約68%,卒年亦為40%。族譜中約4.2萬組核心家庭,平均有二十世,多數都是從十六世紀後開始記錄,少數有名望的家族則追溯宋代。有些族譜中的人物生卒年與世代不合,作者認為族譜記載的生卒普遍可信,錯誤應是誤刻、誤植所致。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icken          本文以《經濟日報》、《民生報》、《聯合報》的報導為主要材料,整理雞排價格的趨勢圖,1993年以前曾出現25元的雞排,[1]此後呈現約每5年漲5元的趨勢,1993年至1995年賣30元,1995年至2000年賣35元,並出現三塊100的促銷價,2000年至2005年約賣40元,2005年至2008年約賣45元,2008年至2013年約賣50元,2013年下半已有店家漲至55元。不過,目前筆者生活周邊的雞排攤價格仍維持在45元,說明城鄉之間價格仍有差距。

199330元的資料有2筆,分別是1993年《經濟日報》的業配文,提到協力集團供應的肉源穩定,加上調味不錯,每份炸雞排又只賣30元,價格很便宜,吸引很多客戶。[2]另一篇業配文亦提到祥哥鹽酥雞有3040元兩種價格。[3]

1995年到199735元的資料有2筆,19953月因為雞瘟的關係,帶動雞排價格上揚,從每台斤15元左右攀升到25元,《經濟日報》提到一家連鎖業者已決定從320日起漲價,一塊香雞排從30元漲到35元。[4]儘管該篇報導預估雞肉會回穩到每台斤21元,但仍有40%的漲幅。翌年,《聯合晚報》報導受到飼料價格持續上揚、天氣炎熱及農民飼養意願低落等因素影響,白肉雞的從每台斤20元左右,一度高漲到28元,後維持在25元,有雞排業者悄悄漲價。[5]1997年有一則逢甲大學旁的文華路有五、六家雞排攤販「聯合漲價」的行為,價格從30元漲至35元,學生們悲憤地發起拒買運動。[6]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陳君靜的〈近三十年來美國的中國地方史研究〉[1]一文討論美國的中國學研究如何從中央轉向地方,除了認為施堅雅(William Skinner)有重大貢獻外,還提到了年鑑學派(Annales School)的影響,此是其他論文中較少談到的。全文詳細地介紹美國中國學各時期的重要人物,及其代表著作,礙於篇幅,本文做了刪節,讀者有興趣,可自行參考原文。

二戰後的美國中國學有著明顯的「官方史」特徵,當時最重要的人物是費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及以其為首的哈佛學派,因此美國的中國研究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是以「衝擊─回應」模式來進行的。但六零年代起,美國學界開始反思,太強調中國的變化來自西方衝擊,卻忽略了中國內部的差異,這使得學界走出過去簡單地將中國視為「單一實體」進行研究的框架,開啟了將空間上分解的地方史」研究浪潮。

        其中最具標誌性意義的是孔復禮(Philip A. Kuhn)考察華南地區,此後有路康樂(Edward J.M. Rhoads) 研究廣東革命軍、凱普( Robert A.Kapp)研究四川軍閥等等。與此同時,亦有一些以省級以下單位為考察範圍的研究,如貝蒂(Hilary J.Beattie)研究明清的桐城縣、包德威( David Buck)研究清末到民國的濟南、羅威廉(William T. Rowe)從漢口考察中國城市的商業與社會。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上明代社經史聽到黃宗智曾把美國近代史研究分三代,還滿有意思的。這是1980年黃宗智在上海社科院的一場名為「三十年來美國研究中國近代史、近代經濟史概況」演講中所提到的。[1]

第一代有四位,分別是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芮瑪麗(Mary Wright)、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史華慈(Benjamin Schwartz),他們是費正清所領導的哈佛學派,主要使用官方材料研究官方史,故觀點會與官方雷同。與此同期的海外華人史學家則有張仲禮、蕭公權、瞿同祖、何炳棣,他們研究的共同性是用了大量材料,並結合社會學的概念。

第二代有三位,分別是施堅雅(G.William Skinner)、珀金斯(Dwight H Perkins)、孔復禮(Philip A. Kuhn),他們做的是綜合性研究,且以地方史為主。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前讀史學方法相關的論文,許多人都會引用「史無定法」之說,此說應係來自余英時的〈中國史學的現階段:反省與展望──《史學評論》代發刊詞〉[1],余英時認為史學研究法除了傳統的文獻學、訓詁學外,更應該借鏡地質、考古、心理史學等各個學科的分析技術,他說道:「我們這樣的分析並不是要證明史學沒有方法論;我們只是要指出,史學的確沒有固定的方法;在技術層面上,史學是在不斷地吸收其他各有關學科的方法為己用。」

但是使用其他學科的方法,仍要考慮其侷限性,如心理史學的失敗之作多於成功之作,所以余英時又提醒道:「史無定法,而任何新方法的使用又隱藏著無數的陷阱,這一事實充分說明在史學研究上沒有捷徑可走的,一切都要考史學家自己去辛苦而耐心地摸索。」

後來讀明清經濟史,讀到中國學者們的著作,他們也會引用「史無定法」之說,但出處不是余英時而是吳承明,至於出自吳承明的哪篇著作,就不太清楚了。就我的閱讀經驗,應該是〈中國經濟史研究的方法論問題〉[2]吧!文中吳承明認為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有許多,而經濟史應力求具體,不可墨守馬克思史學的教條主義,並說道:「我國早有『史無定法』之說。我贊成此說。這當然不是說可任意判斷,而是說治史可因對象、條件之不同,採用不同方法。」主張方法論有新舊之分,卻無高下之別。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