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我使用screenlets內建的ClearCalender小工具始終無法以ical的方式同步google日曆,所以只好尋求其他小工具,最後找到一款名叫eventCal的小工具,美觀簡約,在此特別將安裝與匯入方法介紹一下。

goolge日曆1.jpg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irefox5.jpg

    由於我的筆記型電腦在安裝ubuntu 11.04時似乎有衝突,所以還停留在10.04版,但此版的firefox是3.6版,實在是太落伍了。在此提供升級成firefox 5的方法:

進行步驟之前,請先拉到最下面看7月12日補充,有更精簡的安裝方法。(firefox6.0.1中文化見8月24日補充)

文章標籤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國學者石岱(Stéphane Ferrero)的《當Jean遇上福爾摩沙:一名法國小兵的手札(1884~1885)》(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2003)是一本敘述清法戰爭時期臺灣歷史的好讀物。該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摘錄一個法國小兵小炯(Jean L.)寄給母親與朋友的書信,勾勒整個清法戰爭的歷史脈絡。而第二部分則視野放寬到清領前與清領時期的臺灣歷史,並敘述法國1870前後政局,及其走向殖民主義的過程。

    但是該書擷取的書信內文似乎有點太少了,如未在臺灣發生的石浦海戰(1885年2月)就被略過了。同時還有些被省略的部分包含了後續發展,所以讀起來難免有先不連貫。所以如欲閱讀小炯的完整書信內容則可參考鄭順德譯,《孤拔元帥的小水手》(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4)。

    此書還有一個小缺點,就是人名譯名的問題與現有的中文史料不太契合,應該還可以再改進。如頁26的朱斯‧費理 (Jules Ferry)一般通譯為茹費禮;頁28的帕特諾(Patenoter)為巴德諾;頁32的傅尼葉(Fournier)為福祿諾;頁34的復興號(Fou-Sing)據鄭順德譯本應做福興號;頁69的北圻的運輸船實為東京號(Tonkin)。另外,頁89寫道茹費禮的總理位置被斐幸內(Charles Freycinet)取代,其實不全然正確,因為兩者中間還夾了一個短暫的布里(Eugène Brisson)。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本上在臺灣所通行的電子期刊,都是副檔名pdf格式,只要下載免費的Adobe Reader就可以開啟,即使是其他國家的pdf檔,至多也只要安裝語言包就可以瀏覽。但是左岸的電子書格式百百種,學術上比較通行的是副檔名caj格式,如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其他阿哩阿渣的期刊資料庫都使用,這個格式必須用CAJ Viewer來打開,還好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是caj與pdf並存,所以不太需要特別再抓軟體。但直接從網路搜尋到,然後下載的期刊可就沒得選擇了,偏偏左岸同胞為了促進學術研究,不遺餘力的將各種書籍掃描成電子檔,這如果空有檔案而無法開啟,那想必非常困擾。因此,在這裡介紹兩款好用的閱讀器。

djvu1.jpg

    看看上圖,遇到副檔名djvu就用WinDjView0.5開就可以了,網路上有免安裝的版本,並且支援繁體中文語系。至於遇到副檔名pdg、uvz,我個人是推薦Unicorn Viewer,這個軟體網路上也抓得到免安裝的簡體中文版本,除外還有一個軟體叫boox viewer也可開副檔名pdg,但免安裝版都是亂碼,我覺得沒那麼好用。

文章標籤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打卡2.png  

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進行facebook地標打卡功能,非常簡單,只需要三步驟。

(1)下載:Google Chrome瀏覽器(點此連到網站)。

文章標籤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處理晚明妓女的研究很多,如武舟的《中國妓女文化史》(原名《中國妓女生活史》),蔡石山的《明代的女人》,這兩本書都是屬於通論類,其中所用的材料都很類似,除了正史外,引用的都是很出名的筆記小品,如《板橋雜記》、《陶庵夢憶》、《萬曆野獲編》、《五雜俎》等等。

專論晚明秦淮妓女的則有日本學者大木康的《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書中完整的介紹了晚明秦淮的情況,在附錄有一篇馮夢龍文學中關於妓女的研究的個案處理。另外,王鴻泰老師有數篇相關研究,較具代表性的是〈明清文人的女色品賞與美人意象的塑造〉、〈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以「禮教與情欲」的觀點切入,提出晚明名妓「文人化」的特殊現象。

晚明知識分子的個案研究上論文極多,張岱、陳繼儒等等,以及復社的文人幾乎都被研究遍了,但對於文人與妓女的交際,多著重在城市生活、縱欲享樂的表面上,對於核心問題,如為何交際,互動以及其影響,反而不如前面提到的幾篇論文。以下是我整理幾篇論文,關於晚明妓女的概述,以及與文人的交際情況,算是讀後筆記的半成品吧。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東亞病夫.jpg      460期的《科學發展》(2011年4月)有一篇李尚仁教授的短文,篇名為〈東亞病夫的起源〉,內容是探討「東亞病夫」這個中國人的原罪是誰賦予的?非常有意思,我在這裡做簡單的介紹。

    這些年來,中國人無論在政治經濟,甚至體育上力求表現,原因之一就是要向外國(尤其是西方列強與日本)證明自己。乃至於武打電影中,時而有中國武師力克洋人、日本人的片段,無論是陳真、霍元甲、葉問都走不出這個框架,如此老套的劇情,卻每每有著不錯的票房,說穿了電影商賺的就是中國人亟欲擺脫「東亞病夫」汙名的民族情感。誠如美國學者韓依薇(Larissa Heinrich)所言:「東亞病夫成了現代中國人的原罪。」楊瑞松教授更引人類學家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想像的共同體》一書的分析,提到民族形成的過程裡,會產生一種形塑想像力量,以「東亞病夫」而言,這個負面的標籤正好為近代中國一連串受到的外侮找到一個凝聚力,發揮了同仇敵愾的作用。

    有意思的是,「東亞病夫」這個中國人亟欲撕掉的標籤是誰貼上的呢?一般人的印象中,這是洋人對於中國人身體羸弱的形容,因為中國百姓吸食鴉片等等原因,事實上卻不是如此。翻閱相關的醫療書籍找不到「東亞病夫」一詞。並且正好相反,書中不乏紀載中國人的身體健壯的讚美,例如英國陸軍醫官高登(Charles Alexander Gordon)就對香港工人的勞動力大為讚賞,認為他們的效率比起印度人,甚至英國工人都還要優秀。長年在北京行醫的傳教士德貞 (John Dudgeon)亦認為,中國人由於飲食節制,生活節奏規律緩慢,因此比歐洲人更加健康。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年一度的Major League Baseball 2K11終於發售了,雖然網路一面倒的給予惡評,不過我心裡總還有期待,但……這個期待只維持到我安裝完遊戲。一開遊戲整個臉都綠了。請問一下這是什麼情況,竟然介面跟2K10完全一樣,只是換個顏色而已。

2K11-0.jpg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蒙曼說唐」系列共四冊,分別是《蒙曼說唐:武則天》(臺北:麥田出版,2008)、《蒙曼說唐:亂世紅顏》(臺北:麥田出版,2008)以及《蒙曼說唐:唐玄宗》(臺北:麥田出版,2010,兩冊)。其中《亂世紅顏》是介紹太平公主,所以這一套書等於將半個唐朝政治史都介紹到了。

    政治史是屬於傳統史學的範疇,其內容不外乎是政治鬥爭、國家財政、官階制度等,所以在一般的史學論著裡面,比較乏味,不容易讀,但「蒙曼說唐」卻別具魅力,用淺白的文字,勾勒初唐到中唐的幾場政變,讀起來可說是趣味橫生,是一套非常不錯的歷史通俗作品。以下我就個人讀畢後的感覺,談一下這套書的幾個特色,與各位分享。

    第一、清晰易懂,富趣味性。這套書是作者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的講稿(或副產品),所以保留了口語化的文字,讀起來相當輕鬆。在引用文言文獻之後,往往後面還會做白話翻譯,不會有讀史料的負擔,惟其翻譯時而從趣,有未盡符合原意之處。除外,書中無論是分析人物性格,或是政變成敗原因,作者都已做了仔細的歸納整理,以條列式的方式呈現,使讀者很容易就能了解個中原因。不過書裡有一些大陸特有的名詞,如高參、雙規以及牛、有才等形容詞,臺灣讀者讀起來恐怕不太習慣就是了。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杜正勝院士的這篇文章最初發表在《新史學》(3卷:4期,1992年),而後被收錄在氏著《新史學之路》(臺北:三民書局,2004)。這篇文章實在是經典,其實在一年級「史學導論」時就讀過了,到了「中國社會史」時又被列為教材,趁著期末考前的悠閒週末,作個題解,當作複習。

    文章的一開始,杜先生就破題表示,所謂的「新社會史」基本上就是法國安娜學派(年鑑學派,Annales school)提倡的「新史學」。但杜先生要強調,他文中所闡述的「新社會史」並不是原封不動的把安娜學派的那一套移植到當代史學,更包含了他治史的反省與感想。而「新社會史」所提到的「新」,更不是對立於「舊」,僅是相對的概念,是史學經過不同階段的發展結果,只要在主觀上,史學家對自己的研究時時反省;在客觀上,新資料的累積、新觀念的刺激,都會促成一波又一波的新史學。

    首先提到反省,杜先生認為以前的歷史研究比較側重於政治、經濟和狹義的社會層面。在「中國社會史論戰」以前,社會史甚至不算是歷史學領域中的一門學科,直到陶希聖後來創辦以社會史為專門的《食貨》雜誌,社會史研究才算進入學術範疇。不過,《食貨》至多只是打下了奠基,並未使社會史研究開花結果,杜先生分析兩岸的史學研究,認為1949年以後的中國以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史學壟斷一切,落入了「教條公式主義的困境」,而臺灣史學雖有受美國史學風氣的影響,引進社會科學等方法,但方法不能對應資料,無所用其技長,則有「社會科學方法的貧困」。所以,杜先生才會在此以過往為鑑,提倡「新社會史」,他以自身的上古史研究為例,用「骨骼與血肉」比擬,說道:「研究周代歷史,若不觸及禮制,即使建構其骨架,由有缺少血肉之憾。軀殼雖具,而遺其精神。」同時,他發現安娜學派第三代的代表人物勒高夫(Jacques Le Goff)也有類似的見解,勒高夫認為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強調生產方式和階級鬥爭為歷史的發展機制,抽象的理論就像「一些骷髏不斷機械地跳著骷髏舞」。勒高夫認為骷髏的血肉可以由心態史補充,而杜先生則將社會史作為當代史學的血肉。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