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宗教是有自己的神學、儀式和組織體系的「制度性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而中國民間信仰則是一種沒有嚴格教義、組織,與一般日常生活混合的「擴散式宗教」(diffused religion)[1]。也因如此,中國的民間信仰在無形中反映出民間生活的另一面貌。
    本文原擬以分析式的方式,引各領域,如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的觀點做論證。但卻發現對於宗教信仰的觀點, 每個作者的「個人因素」佔了很大的成分,以本文所引用的書目為例,李亦園的態度毋寧是純理性的,對宗教現象是以科學角度作出解釋,胡台麗對於迷信的概念基本上也是不以為然的,阿瑟‧沃爾夫(Wolf P. Arthur)則一清如水,他的重點不在神話故事的產生,而是背後的意涵,反觀林富士論及鬼魂時則帶有一種不否定性。我的立場上是比較贊成以科學作為解釋依據,但對於尚無定論的現象強加以科學解釋,無異亦是不理性的態度,因此本文改以一種比較寬鬆的論述方式,分別將民間信仰中神性、地域、體系、習俗、巫術與現世有關的部分討論。

神性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96年,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教授了中國人一套可以大量且快速的記憶方法─「記憶宮殿」。這個方法就是在腦海中建立一個房間,隨著記憶量的增加,你可以持續擴張,房間會變成房子、宮殿,甚至城市。利瑪竇告訴中國人,建立宮殿可以有三種方法:第一是源於現實的空間;第二是完全想像的空間;第三是半現實的空間。然後這些臆像的結構就可以成為幫助記憶的索引。

    現在各位可以與我一起虛構一個房間,我將在空間裡做出五個索引。第一,我打開了門;第二,看到了門後的地毯;第三,地毯上有張桌子;第四,桌子後面的牆有幅畫;第五,畫旁邊有扇窗戶。只要記住了這個小空間,就可以記憶五樣事情。以一個家庭主婦為例,下班前他想到了今晚要做五樣事情,第一是接小孩;第二是買菜;第三是付水電費;第四是還鄰居鍋鏟;第五是上網團購。這五樣事情毫不相關,但這位媽媽並不苦惱,因為她與我一起建構了這個記憶宮殿,且她已經將這五件事給放置在宮殿裡了,讓我們參觀一下她的記憶宮殿吧。

    在屋外,媽媽看到了小孩被五花大綁在門上面,正在向她求救。媽媽並不急著解救她心愛的小孩,她打開大門,看見地板變成菜園,有長好的蘿蔔也有剛播種的,甚至有的樹長得出一串肉。崎嶇的地板使他難以前進,不過並影響她視線的游移,她將視線呈現水平狀,看到了桌子變成一個呈現拱橋姿勢、面目猙獰的水電工,嘴巴還停不下來地向她催債。水電工的樣子討厭極了,使媽媽趕緊彎著頭看看後面的畫,畫裡面的鄰居拿著鍋鏟狂敲自己的頭,看來鄰居比起水電工顯然好不到哪去,媽媽瞥了一眼趕緊轉身,轉身的媽媽看到了窗戶,但她看到的不是窗外的風景,而是電腦的作業系統,並且瀏覽器已經連線到團購網上。現在媽媽嘴角出現滿意的微笑,將思緒拉回到現實,離開了記憶宮殿的媽媽知道他要做什麼了。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Visual Basic

Module Module1
    Function ha(ByVal n As Integer, ByVal from As Integer, ByVal too As Integer, ByVal temp As Integer) As Integer
        If n = 1 Then
            Console.WriteLine(from & "->" & too)
        Else
            ha(n - 1, from, temp, too)
            ha(1, from, too, temp)
            ha(n - 1, temp, too, from)
        End If
    End Function

    Sub Main()
        Dim n As Integer
        n = Console.ReadLine()
        ha(n, 1, 3, 2)
        Console.ReadKey()
    End Sub

End Module

 

C language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戚繼光是明朝中最有才能的將領之一,他順遂的仕途有賴張居正的相助,他的晚景淒涼也和張居正脫不了關係,成敗皆是同一人,但張居正生前死後身分不一樣了,前者還是精明幹練的內閣首輔,後者已成為一個表裡不一的權臣。除了張居正,戚繼光的落寞還來自明朝的矛盾制度,明朝文官對於武官的輕視幾乎已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1],他們一則輕視武將無墨一則又懼怕武將造反,便想盡各種方法壓抑武將,於是在總督、巡撫以下設有「兵備使」、「海防道」,雖名為監察,然實握調度大權,人事任免、交通各項亦皆由文官所把持[2]。可若真要論起來,或許戚繼光已是幸運的,曾與他一同並肩剿倭的俞大猷宦路起伏與其比較就顯得更加顛簸[3]。但是隨著張居正的殞落,戚繼光的不朽似乎也已在那時畫下句號。
    戚繼光留下了兩部名垂後世的兵書和數不盡的勝戰但他晚年卻不能得志,究竟他是劇變的犧牲者,或者他的形象只是後世史書塑造出來的假象,在剛直堅勇之外的戚繼光,他的操守被人質疑,他的迷信為人詬病,導致他晚景淒涼的原因必與他的思想與作為有密切之關係。

戚繼光的落寞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jpg    胡適的容忍精神,揚於其在《自由中國》雜誌上發表的〈容忍與自由〉一文。按胡適的說法,那是他康乃爾大學的老師布林(George Lincoln Burr)同他說的,布林說:「我年紀越大,越感覺到容忍(tolerance)比自由更重要。」有意思的是,tolerance也可以譯作寬容(恕),並且在中文的意義上,寬恕的層次又比容忍還要深。那麼,為什麼胡適會選擇容忍呢?

    回顧胡適的一生,在幾個重要的抉擇,胡適都選擇了忍。詩人徐志摩與胡適的婚姻都是從媒妁之言,十三歲訂婚時胡適尚未留洋,待思想開化後,他不同徐志摩換了老婆,迷離在韋蓮司、陳衡哲、曹誠英之間,終究是守著江冬秀,在「小腳與西服」的矛盾中,他忍。

    一九一七年,胡適在《新青年》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在遺老來看雖然激進,但與他同時代的人來看,胡適還是保守,真正掌起文學革命纛旗的是陳獨秀隨後發表的〈文學革命論〉,胡適自己也承認他是改良不是革命,他同陳獨秀通信說:「吾輩已張革命之旗,雖不容退縮,然亦決不敢以吾輩所主張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陳獨秀只是冷冷地回覆道:「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餘地;必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在白話文運動上的意見分歧,他忍。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十五世紀末歐洲的勢力開始向海外擴張,先是探險與發現;後是通商與殖民,於是「歐化」成了近代世界的一個象徵。新航路與新大陸的發現為歐洲歷史開了嶄新的一頁,但為何歐洲人要航向海洋呢?動機不外乎是宗教、經濟與知識技術三點。

    經濟方面,歐洲資源並不匱乏,但是一些香料(丁香、肉桂、荳蔻)與奢侈品(絲織、寶石)仍須仰賴東方進口。十五世紀以後本因黑死病造成的經濟、人口衰退又見回昇,所以對於進口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是東西方的貿易向來掌握在阿拉伯商人手上,層層的剝削使售價昂貴,且貿易路途遙遠,供應亦有受到戰爭而中斷之虞,於是歐洲人遂興起直接與東方貿易的念頭。宗教方面,向異域傳教本就為基督宗教徒的抱負,傳說有一祭司王名曰約翰(Prester John),他在東方統治了一個繁榮的基督宗教國度。一來教徒受到傳說激勵,一來是穆斯林勢力已被逐出伊比利半島,所以歐洲人想要將基督宗教的勢力進一步向海外推廣。然而空有宗教熱誠仍不足夠,幸而此時地理知識與航海技術已有顯著之進步,地理知識方面,《馬可波羅遊記》記錄了馬可波羅在中國的見聞,他將中國形容成一個遍地黃金的夢幻國度,為歐洲人心嚮。法國人德伊(Pierre D'Ailly)將歐洲人與阿拉伯人的地理著作綜合整理繪為一本《世界地圖》,使十五世紀受過教育的歐洲人逐漸相信世界是圓的。航海技術方面,因羅盤與天體觀測儀的普及,航海者能夠藉由天體方向測估位置,使之在茫茫大海中不致迷行。另外,此時的造船技術已知多桅多帆的應用,擁有巨大龍骨和利炮的遠洋艦使歐洲人遠航的續航力大增。

    而在向外擴張的國家中葡萄牙居首位,原因在於葡萄牙的位置恰好在往非洲與美洲的起始點,並且伊比利半島因為西班牙的閉鎖使葡萄牙無法向陸地發展,加上葡萄牙本身的土地貧瘠,使之不得不轉向海外擴張,於是大航海時代在葡萄牙的先行下展開了。其先行者為王室的成員─亨利親王(Henry the Navigator),他堅信非洲南端有一通往印度的海峽,因此他以其資源設船廠、天文臺、學校等相關機構,不斷地派遣水手出海遠航,雖其最後並未找到通往東方的航路,但仍有收穫,如在西非的幾內亞沿岸取得相當多的資源(奴隸、象牙、黃金)。一四八八年狄亞士(Bartolomeu Dias)終於航行到非洲的最南,當時他將該地命名為「風暴角」,後來葡萄牙王約翰二世更名為「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歐洲人越過了非洲最南端到了非洲東岸以後,海外擴張的速度就大為提高了,原因在於非洲東岸本就是貿易頻繁的網路,阿拉伯商人與東亞諸國的的商旅常往來於此,但是阿拉伯商人不願與歐洲分享此貿易專利,所以一四九八年達伽瑪(Vasco da Gama)來到印度古里(Calicut)貿易時便受到當地穆斯林的阻撓,一五零零年達伽瑪再度造訪古里時雙方甚至爆發衝突,最後葡萄牙人佔了上風,東方航路大開,香料的價格因此跌到了只剩原價的五分之一。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東番(臺灣)的夷人不知道從哪時候開始就居住在澎湖外面的海島了。從魍港(臺南虎尾寮)、加老灣(臺江外圍沙堤),經過大員(臺南安平)、堯港(高雄茄萣)、打狗嶼(今高雄打鼓山)、小淡水(高屏溪)、雙溪口(嘉義溪口)、加哩林(臺南佳里)、沙巴里(臺北淡水)、大幫坑(臺北八里),都是夷人居住的地方。他們居住在這零零散散千餘里的地方內,並且分有非常多的族群,區別的單位叫做「社」,有的社有一千多人,有的只五、六百人。他們沒有「酋長」的職位,族人們推舉子女多的人做領導者,並且聽從他的號令。夷人生性勇敢,喜愛戰鬥,沒事的時候則練習跑步,腳底於是長了厚皮,行走在有荊刺地方就好像平地一樣,跑起來的速度也不會落後於奔馳的馬,而且可以整天不休息;讓他盡情的跑,大概可以跑數百里。和鄰社產生嫌隙時就以武力決勝負,雙方約好一個時間然後開戰,戰鬥的時候奮力交戰,結束以後也就把恩怨化解了,往來就跟從前一樣。戰鬥期間砍下的敵頭,他們會把肉剔除只保存骨頭,然後懸在門上面:凡是門前面懸掛很多骷髏頭的人,就被尊為「壯士」。

    因為氣候暖和,所以夷人整年都未穿衣服,只有婦女們編織草裙將下半身給稍微遮一下而已。他們也沒有拱手與跪拜等禮節。沒有曆法、文字,計算日子以月亮圓滿一次當作一個月;十個月就是一年,日子一久也就忘了,所以大概也沒有在算年紀的,去問年長的人,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幾歲。進行交易的時候,將繩子打結作為記號。夷人沒有水田,用火燒荒原(即火耕)的方式來種稻,當山花開的時候就開始耕作,等到稻子熟了將稻穗取出,其米粒比我們中國的還要稍微長一些,而且味道芳香,吃起來味帶甘甜。並也採收苦草參雜著米來釀酒,有時候會釀出不錯的好酒,豪飲時能喝一斗。宴會的時候,會放一個大酒桶,大家團坐在一塊用竹筒來盛酒,不再另外置菜餚;音樂一奏就開始跳舞,嘴巴也烏烏地哼著歌曲的旋律。男子剪髮的時候會留下數寸披垂下來;女生則不是這樣。男子穿耳洞,女子則將牙齒拔掉,當作裝飾(女子十五、六歲時拔去嘴唇旁邊的兩顆牙齒)。

    當地盛產竹子,大概有雙手手掌圈起來那麼粗,長高十丈左右。夷人砍伐竹子建造房屋,屋頂則用茅草,長寬約有數雉(量詞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部族有公共房屋,有一間稍微大一點的房屋,稱作「公廨」,還沒有娶妻的少年都群居在那裡。討論事項時必定會去公廨,所以容易進行調度。娶妻則找適婚的少女,請人贈送成雙的瑪瑙寶石,女方如果不願意接受就算了;接受了的話,晚上男子就會拜訪女方的家,他在門前不會直接呼喚女子,而是以吹口琴的方式逗弄。口琴是用薄鐵製成的,用牙齒咬著吹奏,發出清脆的聲音。少女聽到了就引男子入門內,男子天亮以前就會自行離開,而不會拜見女方的父母。從此以後有星光的夜晚,男子就會來過夜,然後天亮前離開,這種方式經過數月都沒有變。直到要生產的時候,妻子才會到夫家迎婿,就像中國結婚時新郎去女家迎娶的儀式,那時夫婿才第一次見到女方的父母。以後夫婿住在妻子家,終身俸養女方的父母,而男方本來的父母親卻沒有兒子來孝順。所以夷人生出女生時的喜悅比生出男生還要多,因為女生可以繼承家族,而男生無法延續香火。妻子如果死掉了,丈夫可以再娶,如果是丈夫死了,妻子則不能再嫁,他們稱寡婦為「鬼殘」,終身不再嫁人。家中如果有人死亡,就會敲鼓痛哭,把屍體放在地上,在四周用燃起烈火,等到屍體烤乾以後,不用棺材而將直接屍體暴露在房屋裡面。房屋壞掉要重新建造的時候,在地基下面挖個洞,以直立的姿勢埋葬屍體,不加以築墳,然後又再上面蓋屋。屋子如果沒有要重建,那就不會埋葬屍體。然而用竹子作的樑柱和茅草做的屋頂大概可以耐十年之久。因為最後都會回歸於塵土,所以夷人不進行祭祀。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gif     李敖,他自詡為歷史家、文學家、思想家。他獨行自傲,時而出驚人之語;行奇異之舉。他蹲過黑牢,選過總統,做過立法委員。如今,他已七十四歲,一生傳奇到此也進入尾聲,他活得比蔣介石久、比蔣經國久,看盡蔣家樓起樓塌,竟也有《桃花扇‧餘韻》的唏噓。然而常人看李敖一為尊敬他的博學,一為又想看他笑話,眼看他大鬧立法院,眼看他在「語妙天下」(電視節目)中嬉笑怒罵,卻鮮少有人能夠從書中了解真正的他,一個自由主義的奉行者。

    猶記法國大革命爆發後,羅蘭夫人(Madame Roland)臨刑前疾呼:「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蔣介石的自由就是假的自由、罪惡的自由,那時的臺灣沒有真自由,有的是只是獨裁者的王朝。從大陸到臺灣,蔣介石一生搖擺不定,他只信仰權力,一旦觸了底線,哪裡還在乎自由主義,《自由中國》的忠言只道是共產主義一般的洪水猛獸,他辦不了胡適,胡適名氣太大了,於是雷震就這樣不明不白入了獄,雷震如何會想到?他也曾是國民黨的高官,《自由中國》的創辦也曾為蔣介石的首肯,可是「瑞元無賴」豈是浪得虛名?然而李敖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他以言行去奉行他所堅持自由(Liberalism),有了雷震、殷海光的前鑑,他仍敢挑戰當局的權威,蹲了兩次黑牢卻從不被擊倒。也許是北大父親李鼎彝的真傳,五四的精神、上一代的播種在李敖身上綻放,多少人諂諛趨奉,可是李敖不願意,因為他是李敖。

    李敖寫道:「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中國人寫白話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巴上罵我吹牛的人,心裡都為我供了牌位。」這話自是誇口,可是當時的我卻堅信不疑,又或者這麼說,如今我會讀史學系,李敖的影響也是一部分。讀過《傳統下的獨白》,我完全相信胡茵夢曾把這書插在牛仔褲口袋,招搖走過輔大校園。隨著年紀日增,李敖對我已不是當年那個高不可攀的偶像了,對於他的諸多論點我也覺得有可議之處,但是李敖卻依然故我,做他認為對的事情。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認為明朝開國後國策有一個斷層,這個斷層起於靖難之役,終至遷都北京,此後確立以北方為中心的政治體制。誠然,永樂朝是經由篡位得權,但不應過分看重此點,舉例而言,朱棣在靖難之變後曾發出的敕旨:「建文以來,祖宗成法有更改者,仍復舊制。」若太注意斷層,就會認為這是朱棣為了想要掩飾篡位而擺出尊重祖法的策略,通過尊重祖法以強調皇位的正當性,然而其遷都北京事實上就是破壞祖法,故敕旨只是政治上的手段操作而已。這種說法固有其道理,但不全然正確,若排除預設立場從字面上解讀這段敕旨,會發現永樂朝扮演的是撥亂反正的角色,他繼承洪武的方針恢復在建文朝被變更的制度,而觸逆祖法的是建文朝才是,所以才致使靖難之役發生。

    那麼,永樂朝繼承的祖法是什麼呢?遷都就是其中之一,朱元璋的確是想要遷都於北,他原計畫遷至西安,只是在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猝死,才使得這項計畫被迫終止,是朱棣實現了朱元璋的遺志。只是為何朱元璋始終未能如願遷都,這一切還要從明朝建國開始說起。

    元朝末年反亂爆發之初,地方上有「義兵」等自衛團,原本他們的立場是站在元朝,但隨著元朝腐敗愈露,地主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便開始將立場轉向,朱元璋的崛起就是一例,他本來只是一個小兵團,有了地主階級的支持後,勢力於是日益壯大,最終終能一統中國。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元九六零年趙匡胤在自導自演之下「黃袍加身」一躍成為天子,但登基之後趙匡胤立刻要面對一連串難解的問題。首先,他要顧慮四周的處境,因為自周世宗承襲來的土地只有淮河流域及黃河中下游部分,它的北方是遼國與北漢,西部是黨項民族與吐蕃諸部,南邊最為混亂,有荊南、吳越、後蜀、南漢、南唐等政權,實可謂眾敵環伺。再來就是社會經濟部分,自前朝廢去租庸調法改行兩稅法以後,徵稅的對象已由人丁轉為田產,經過接連戰亂,人口流動量大,華北地方也無法完全從事生產,稅收的來源遂成為一大隱憂。

    那麼,作為一個開國者,趙匡胤要思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如何使趙氏政權穩固,畢竟就連他自己也是以殿前都點檢的軍人之姿「黃袍加身」的,當時的掌權者主要有軍權、相權以及地方行政權三類,所以他做了幾個動作以削弱掌權者的權力。在執政的第二年趙匡胤將禁軍中資深將領,如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的軍職解除,改任節度使的虛銜,騰出的位置則由資歷較淺的人繼任並時而調動,名義上是「習勤苦、均勞逸」,實則使「將不得專其兵,而士卒不至於驕惰」,兵無常將,將無常兵,兩者不能合一。同時,趙匡胤有感晚唐以來州郡長官轄區太廣、權勢太高,儼然為一不受中央所統的獨立王國。因此,他對此也著手對此進行改革,包括縮小州郡轄區、收奪地方政府財權、削弱其軍事實力、將地方長官改由文官擔任,且在長官之上添置通判,使其能互相牽制,藉此改變地方尾大不掉之勢。另外,趙匡胤又在宰相之下設置參知政事,並沿襲晚唐五代的三司使與樞密使,參知政事為宰副職,三司使分掌鹽鐵、戶部、度支三權,樞密使負責軍政但不直接統領軍隊。種種安排都是要使各機構互相制衡以防專權,雖有許多流弊卻也順利讓宋朝國祚延續。

    安內以後則壤外,趙匡胤的第二的問題就是要如何消滅割據在帝國各地的獨立政權及收復燕雲十六州。各政權中契丹國力最盛,故趙匡胤深知若以當下實力強收燕雲十六州而與契丹相抗實為不智之舉,加上南方各割據政權內部之間不乏內部鬥爭,軍事力量較薄弱。因此,他對北邊採取的是一種「防禦性」的佈置,反而將矛頭指向南方。又因南方諸政權所佔之地物產富饒,非中原地區所能及,如巴蜀地區為天府之地、南漢首都廣州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若能統一此區則對國家財政有極大有裨益,故此政策除了軍事上考量,經濟也是一大因素。趙匡胤於是採先取西川,次及荊廣、江南的用兵策略。先取得兩湖地區,次滅後蜀,之後兵及兩廣地區,吳越和福建地區便自動歸附,最後在九七五年滅南唐,正式統一南方各割據勢力。至於北邊,趙匡胤也曾於九六八年與九七六先後派兵北漢,但皆因契丹發兵救援而宣告失敗,北漢與燕雲十六州其實是一體的問題,一旦征北漢成功,燕雲十六州必是下一個收復地區,只可惜趙匡胤在九七六年底不明不白死於「燭影斧聲」,剩下的只得由趙光義去接棒。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