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名稱始見於《史記》,《史記‧循吏列傳》:「公儀休,魯博士,以高第為魯相。」戰國魯、魏皆設有博士,《五經異義》記載:「戰國時,齊置博士之官。」不過其他書則稱之為「稷下先生」,兩者名異實同。博士的職責可見於《漢書‧百官志》:「博士,秦觀,掌通古今。」如秦始皇選尊號、渡江逢大風、夢到與海神戰皆問博士。
古代學術分野有兩大類,一為王官學,一為百家言,鮑白令有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可知官言其公,掌於史;家言其私,即平民社會之新興學術。博士者,乃以家言上抗官學而擠於官學之身,故人言博士專掌六藝是為謬言,秦博士自有掌六藝者,如伏生治尚書為博士。而專掌六藝是至漢武帝後設五經博士才形成。
文景時,博士不限於儒生,魯人公孫臣,言五德終始召拜博士,賈誼通諸子百家書亦召為博士。武帝時,董仲舒上議「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武帝於是召方正賢良文學之士,置五經博士,不以五經見長之博士,遂被罷黜。後又設博士弟子員,能通一藝以上者,補文學掌故缺。
何以武帝時經學日盛?源可溯至漢初,漢初與民休息,以黃老為顯,及文景時,社會富庶,生氣轉蘇,外戚遂亂權,景帝平七國之亂,特申刑名之數,至武帝時已成盛世,禮樂教化,本為儒士所憧憬,經董仲舒倡議,故為武帝所推尊。
治章句者為今學,為博士立官各家有師說之學,東漢光武帝喜好圖讖,故官學博士不得不言圖讖,章句與圖讖本非一類,而在東漢初業則同為隨時干祿所需,故和稱之曰章句內學,不治章句者則為古義,古義即為古學。
古文經除新莽外,未曾立為官學,東漢後今古文之爭日益,章帝遂召開百虎觀會議,探究今古文異同,後由班固成《白虎通》以今學為礎,初步統一經學。鄭玄博通今古文「注經百餘萬言,質於辭訓,通人頗譏其繁」集今古之大成。
摘自錢穆,〈兩漢博士家法考〉,收錄在《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94),頁165-23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