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衛視電影臺播了一部叫《10+10》的電影集,《10+10》顧名思義就是由二十部短片所組成,彼此內容並不相關。其中有一部叫《潛規則》(點此連到官方網站),特別有意思。故事大約是講一個電影製作團隊在拍片,找到的場景卻有國旗,而電影若要在大陸上映,其「潛規則」就是不能拍到國旗、國徽,於是團隊們就想盡辦法想要移除這些政治符號。

       短片的臺詞不多,但想必每一句都有經過思量,觀眾很容易就能體會其言外之意。例如有一段是這樣的,導演看到國徽與國旗,說道:「國徽是可以靠構圖避掉。」然後雜魚A就說:「那是黨徽吧!黨徽就不用避,國徽才要避啊!」雜魚B則反駁道:「那是國徽啦!沒當過兵喔。」最後導演說:「好啦,麥擱徽啊,我還豆花咧。我們自己都分不清楚那是什麼了,人家是分的出來?反正避掉啦,到時候賣不進去怎麼辦?」

20121013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是上江南社經史第一次上課,老師在講導論時,指定閱讀傅衣凌的〈我是怎樣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的?〉一文[1],此文我應讀過了,只是卻沒什麼印象,於是就再讀一次吧!在這篇短文中,傅衣凌對自己的治學方法有簡要卻極富意義的介紹,本文同時參考〈傅衣凌自傳〉[2],以下就二文的內容做簡單的介紹。

        傅衣凌生於1911年,民初時局動盪,使他養成讀報的習慣。大學唸經濟系時,又遇上「社會史論戰」,傅衣凌因此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等社會理論,尤其關心社會發展形態以及亞細亞生產方式等問題,同時他也參與其中,曾投稿於陶希聖創辦的《食貨》雜誌。在過程中,傅衣凌深深感覺到歷史要掌握的不僅是史料,還須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才能有所創見。

       1935年,傅衣凌在大學畢業後又繼續到日本深造,他在日本一方面學習社會科學理論,一方面到東洋文庫中看書。留學期間,傅衣凌不但在東洋文庫閱讀了不少地方志,也在舊書店中找到許多難得的資料,使他深知地方文獻在史學研究的重要性,這也是他在日後研究社會經濟史的基礎。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毛公鼎上的銘文共有幾個字?2007年「第六屆海峽兩岸知識大賽」政大代表隊就敗在這題[1]。我沒看轉播,此事是後來聽說的,故不知道當時的正確答案為何?事實上,毛公鼎的字數,本來有很多種講法,如嚴一萍、馬承源主張497字,白川靜、朱鳳瀚主張499字,而故宮博物院官方的說法為500字。字數的差異問題,游國慶在〈毛公鼎的字數問題─兼述銘文內容並語譯〉一文中做了詳細的解釋[2],以下就該文作簡略介紹。

        文中提到銘文有三點特別之處,也是造成字數歧異之因:一、重文:是前後兩字為同一字,在前字的右下便以「=」的符號表示重複讀此字,毛公鼎重文有十字。二、合文:指兩個字合在一個字內,只用一個方塊字的空間,毛公鼎合文有十三字。三、失鑄:指在銅器鑄造時,工序失誤,使銘文字有掉筆畫或全字佚失的情況,失鑄字會銅器上留下明顯的空格,所以亦可以推斷有幾個字。毛公鼎失鑄有二字。

若將重文與合文當作獨立字計算,即為500字,只是有一合文為「卅」,此字在現今已有獨立讀音,故有學者將此字算為一字,故算成499字。郭沫若在《石鼓文研究》中指出:「全文以四字句為基調,此獨三字, 用知卅字古乃讀『三十』。」另外,又有學者將失鑄兩字忽略不記,所以統計為497字,不過從文義辭例判斷,完全可以補出失鑄的二字,故不應略去不記。毛公鼎銘文如下: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禮拜上課又差點睡著了,上課打瞌睡是難免的,古人也一樣《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 弗聽。」舉這個例子似乎不太恰當,老師並不像商鞅一樣講無味的東西。我倒想起《左傳‧宣公二年》有一則因為打瞌睡而救了自己一命的故事,原文如下:

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牆。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及溜,而後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羣臣賴之。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袞不廢矣。」猶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闢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歎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這段古文,如果逐句的翻譯,意思是這樣: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聽過一個說法是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是明朝才開始的,起源為劉伯溫在餅裡面塞紙條,紙條內容為相約中秋要殺韃子。後來為了紀念此事,才在中秋節吃月餅。這個說法本身的邏輯就不通,可能是講述的時候顛倒因果了,因為既然要與大家相約,中秋吃餅這個習俗必然要先流行。史實記載亦是如此,中秋吃餅至晚在唐代已出現,宋代更為興盛,蘇軾在〈留別廉守〉曾提到:「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即是指月餅。至明清時,已成民間普遍的活動。「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本身也是由各種傳說雜揉在一起的,陳學霖在〈劉伯溫與「八月十五殺韃子」故事考溯〉有詳盡的考證。[1]本文即依此作簡略的介紹。

        故事最初的原形與餅沒有關係,只是民間讖謠式的傳單而已,江南有許多漢民、白蓮教徒假借神名降筆,散發各種讖謠,以表達對蒙古統治的不滿。故事與月餅牽連,已經是清末民初,目的與排滿、反清有關。

        故事中對於蒙古人的暴行,紛紛會提到幾個要素,例如:「十家養一韃」、「十家只許用一把切菜刀」(防止漢民謀反)。這裡提到的數字有各種版本,也有「二十戶老百姓編為一閭,派蒙古人當閭長」、「三戶人家只給一把菜刀」的說法。其中「養韃」涉及元朝管理戶口的制度,《通制條格》記載:「諸縣所屬村疃,為五十家為一社。……令社眾推舉年高、通曉農事、有兼丁者,立為社長。增至百家者另社社長一職。如不及五十家者,與附近村相分併為一社。」這項制度先行於北方,後傳至南方。而《元史‧陳天祥傳》載:「天祥命以十家為甲,十家為長。」此即為里甲制度的雛型,雖然甲長為漢人而非蒙人,但應可視為「十家養一韃」的原形。「二十戶老百姓編為一閭」的說法,亦可見於徐大焯的《燼餘錄》載:「鼎革後,編二十家為甲,以北人為甲主,衣服飲食惟所欲,童男少女惟所命。[2]」至於「管制菜刀」的說法,顯然是誇大蒙古政權禁止漢人與南人持有兵器的政策,因為元朝確實有禁止民間私藏兵器之令。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21009

    今天在圖書館的期刊區偶然看到《時報》,這是清末民初維新派創辦的報紙。之前有讀過一些學者研究民初廣告的論文,於是我就想說翻一翻,看有沒有關於壯陽的廣告,果然找到不少。而且居然還看到「克寧奶粉」的廣告,想不到雀巢公司在這麼早就推出這款產品了,包裝跟現在還差不多呢。

201210091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坤輿圖說》是傳教士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著的地理書,全書共分上、下兩卷,在下卷中有32幅奇圖,圖片實在太有趣了,這裡就把這32張圖貼給大家看,並附上簡短的描述。

       圖片都是來自《文淵閣四庫全書》的版本,而本文的圖片註解除了參考書中原本的描述外,同時也參考了〈南懷仁的《坤輿圖說》研究〉這篇碩士論文。[1]

        先簡單說明一下,底下的圖有23幅是奇珍異獸,1幅是介紹西洋海船,最後8幅是世界七大奇景,再加上一個羅馬競技場。南懷仁為了要遵守他的信仰,所以介紹七大奇景時,不寫出希臘諸神的名字,用銅人、木星人、月祠等用語,隱晦地帶過。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剛起來,想說先邊看球賽邊打電動,中午再去圖書館。發現2K12突然不能玩了,就是停在loading完的畫面,按start鍵沒反應。就像下圖(這是網友改圖,一般人應是Verlander的圖片,點此看圖片來源),但沒有「按start繼續」的提示訊息
201210041
    可是昨天明明可以的啊,明明沒更新什麼程式。第一個可能是記錄檔損毀,於是我將記錄檔刪除,試圖讓程式重建紀錄檔,但仍無法解決。那剩下的可能的就是「系統時間」的問題了,經過測試,果然沒錯。解決方法就是按右下角的時間,然後點選「變更時日期和時間」,把系統日期往前推至10月3日或更早,這樣就可以囉。雖然有點麻煩,不過就暫時這樣堪玩吧!

文章標籤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瑞威的〈誰是滿洲人?──西方近年滿洲史研究評述〉共有七個小節,分別為「引言」、「征服王朝」、「從民族成份到身份認同」、「從文化、種族到族群」、「旗人與滿人」、「民族主義與身份認同」、「總結」[1]。全文旨在介紹羅友枝(Evelyn S. Rawski)、柯嬌燕(Pamela K.Crossley)、路康樂(Edward Rhoads)、歐立德(Mark C. Elliott)等四位學者對於滿人的「族群認同」的看法,四位學者的共通點是擯棄傳統清史的「漢化論」觀點,但對於滿族的構成,在論述上仍有微妙的差異,因此在此且稱「族群認同」,在下文中會有更進一步的介紹。

作者在「引言」的部分先介紹了四位學者的專著,並提到近年來的美國滿學研究有兩個大領域,一是討論清帝國的統治政策,二是集中在滿漢問題。接著,作者在「征服王朝」這個小節中梳理了「漢化論」與「征服王朝論」研究上的差異。1957年,芮瑪麗(Mary C. Wright)的其專著《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中提出一個觀點[2],他認為清朝在面對太平天國、英法聯軍的戰亂時,改變了過去限制滿漢融合的政策,這可從幾個方面來證明:同治以後官方操用滿語的現象逐漸消失,關外東北地區也逐漸向漢人開放。而漢人在朝廷內享有比過去更大的權力與職位,最重要的是八旗在1865年進行改革,開放旗人離營謀生。芮瑪麗認為從這些現象可以得知滿漢的邊界消失了,所以才有所謂的「同治中興」,成功地平定戰亂。這樣的說法曾在西方學界盛行,何炳棣在1967年發表的〈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指出滿清政權的成功在於逐步推行漢化,也受了其思路所影響。

但是羅友枝、柯嬌燕認為芮瑪麗的說法並未反映史實,應該要用「征服王朝論」的觀點來看待滿人的身分問題。「征服王朝論」是魏特夫(Karl A. Wittfogel)所提出,他將中國的朝代分為漢人統治的傳統王朝,以及非漢人統治的征服王朝。看待征服王朝雖然必須承認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有緊密的互動,但不應該以為漢人用高文明同化了異族統治者,因為清朝皇帝始終有意識地維持其滿族的獨特身分,對漢文化僅是選擇性地吸收而已。羅友枝進一步論述道,清朝的疆域比明朝更大,包含了蒙古、西藏、新疆等地,根本不可能僅用單一的文化政策當作治國方針,柯嬌燕也提出史實證明,例如乾隆皇帝本身保有滿族的薩滿信仰,而在漢人士大夫面前是聖王,卻也是蒙古喇嘛教的護法神,是一個多角色的綜合體。因此,清朝在對各種臣民時,扮演各種不同的統治者角色。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是整理定宜庄教授在〈由美國的「新清史」研究引發的感想〉一文中對「新清史」的思考[1],定宜庄教授用很短的篇幅為「新清史」的研究思路做了清楚的介紹,由於全文也才二頁半,各位不妨也自己去閱讀一下。

        文中指出清代最大的貢獻即鞏固近代中國的疆域,這是學界已知的事實,但是中國學者的認知卻也停留至此。反而是美國學界的何炳棣與羅友枝(Evelyn Rawsk)等人以疆域為線索,更深入的探究清代的統治政策。

        清朝統治的疆域包括青海、西藏、蒙古等地,早已跨越中原的概念。那麼,清朝還是持續那種以漢族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嗎?意即以中原為圓心向外邊遠地方行使權力,呈現一種主從關係。或是清代的統治與傳統觀念不同,將中原也視為一個行使權力的領地之一而已,如果是這樣的話,就不存在中心與邊緣的差別了,蒙古等邊疆諸部也可視自己為中心,反將中原視為邊遠之地。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