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羅友枝(Evelyn S. Rawski)以滿文檔案中的滿漢區別,撰〈再觀清代〉回應何炳棣於1967年發表的〈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何炳棣1998年再以〈捍衛漢化〉反駁羅友枝抨擊漢化的論點,此三篇文章被認為是引起「新清史」研究的開端。論戰三文現俱已中譯。分別為:
- 1.何炳棣著;陳秋坤譯,〈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史繹》,5(臺北,1968),頁60-67。
- 2.羅友枝著;張婷譯;李瑞丰校,〈再觀清代──論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收入劉鳳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的研究與爭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頁1-18
- 3.何炳棣著;張勉勵譯,〈捍衛漢化──駁羅友枝之〈再觀清代〉〉,收入劉鳳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的研究與爭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頁19-52。
羅友枝〈再觀清代〉譯文其中的 Qing History and Chinese Nationalism一節因故並未譯出,現由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生王婷補譯,且由甘德星教授校訂,不過目前為止也只譯了兩頁,非常期待能夠完成。有興趣的可以上「中正大學滿洲研究」網站上瀏覽(點此連結)瀏覽。
至於〈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譯文的作者陳秋坤,現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的研究員,該文是他大學三年級所翻譯。這篇文章在網路上的資訊很混亂,有的誤記為劉石吉教授翻譯,有的誤記為發表在《東海大學歷史學報》,有的誤將篇名作〈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害我找了半天。總之,最正確的書訊就是上面所列的。文中有幾處翻譯是有問題的,例如:sinicized兼用了「漢化」和「中國化」,那時當然不知道sinicized一詞在三十年後成為論戰的標靶。又如真德秀的《大學衍義》因為沒有細查而音譯為《大學演義》,感覺變成章回小說了。還有1683年鄭克塽投降後,原文說中國進入Pax Sinica,被翻譯為「中國和平」比較不傳神,一般都說是「康乾盛世」。
以上說的這些都和本文的主旨無關,我要分享的是該譯文最後面的附記。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