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年(1397)竟然產生了兩位狀元,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大學士劉三吾(1313-?)擔任主考官時,會試與廷試的第一名都是南方人,且這次的金榜內竟無一北方人,便有流言指稱劉三吾出身南方,因此偏袒南方人。朱元璋聽聞後非常氣憤,另派翰林院官員張信(1373-1397)主持複查試卷,要求在下第試卷中挑選優秀者進呈。

張信閱卷後,認為落榜的試卷確實不佳,朱元璋當然就更加氣憤了,他把這次的考官全都治罪,在六月又舉行一次廷試,由他親自策問,重新拔擢了六十一名進士,皆為北方人。因此,洪武三十年共發兩榜,後人稱為「南北榜」或「春夏榜」。

早在八年前(1389),朱元璋曾在謹身殿與翰林院學士討論治民之道,與他對談的正是南北榜的主考官劉三吾,當時劉三吾說:「南北風俗不同,南方適合用德行感化,北方適合用暴力制服。」朱元璋答道:「地有分南北,人民則無二心,帝王應該一視同仁,怎麼可以有差別待遇呢?」此語令劉三吾羞愧的無話可說,也隱含著朱元璋試圖拉近南北差距的心願。從這樣的角度剖析八年後「南北榜案」發生的契機,或許可以看作是朱元璋攏絡北方士人的一種策略。

「南北榜案」後又過了數十年,明朝的國都已從南京遷至北京,朝廷的施政重心也有所調整。洪熙元年(1425)五月,仁宗朱高熾(1378-1425)在奉天門召見內閣大學士楊士奇(1364-1444),詢問他科舉的弊端應如何改進?楊士奇建議科舉應兼取南北士,在會試考卷外標明南、北,每 100 人中取南方 60 人、北方 40 人。仁宗認為北方人的學問雖不及南方,但中式的機會若增加,便可以激發北方人的向學風氣,所以他相當贊成這項建議。

楊士奇的區域配額構想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朱元璋的遺志,南北分卷制度遂於下一屆科舉實施。至宣德二年(1427)正式實施時,又作了更細緻的調整,西南地區與南直隸的部分府州被劃入中卷,中卷錄取比例為 10%,即將南、北卷各退 5% 所得,意即北卷、中卷、南卷的錄取比例為 351055。所以南方的人才就算再多,錄取的人數也不會超過 55%,洪武三十年上榜皆為南方人的情況再也不可能發生了。

2016122201

除了會試的分卷制度,明朝的鄉試也有區域配額,稱為「解額制度」。解額制度源自於宋代,因宋代科舉的第一級考試稱為「解試」,解額即為解試錄取名額,各地都有定數。洪武三年,開國第一科預計取 510人,包括直隸(今安徽、江蘇一帶)取 100 人,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北平、福建、江西、浙江、湖廣(今湖南與湖北)各取 40 人,廣西、廣東各取 25 人,但某地人才若特別多,可不必拘泥額數。

洪武三年最終只取了 120 人,而朱元璋不拘額數的但書,反而成為明代初期科舉的定制,洪武朝與永樂朝的鄉試皆不拘額數,直到南北分卷的制度確立後,解額制度才隨之恢復。

解額制重新確立後,某些年分會因應政策或回應地方需求,提供暫時性或永久性的增額。至於全國性的重大調整則有四次,分別為正統六年(1441)增為 760人、景泰七年(1456)增為 1145 人、萬曆四十三年(1615)增為 1282 人,以及崇禎十五年(1642)增為 1379 人。

明末儒學家顧炎武認為南北分卷只是調停之術,而非選拔人才的好方法,因為北方經過明初喪亂,教育程度早已不及南方。顧炎武的感嘆,正好印證了鄉試與會試的配額制度保障北方人有一定的錄取比例,對於區域均衡發揮積極的作用。例如嘉靖三十七年南、北直隸的解額都是 135 人,但南直隸有 5000 人應試,錄取率為 2.7%,而北直隸只有 3500 人應試,錄取率為 3.86%。其他地區如福建有 90 名解額,3700 人應考,錄取率為 2.43%,江西有解額 95 名,高達 4300 人應考,錄取率僅 2.21%。也因北方地區中式機會普遍較高,屢屢有江西、浙江等競爭激烈地區的考生假冒鄉貫,前往北直隸應試。

鄉試的競爭程度雖各地不一,但朝廷解額多寡的規劃是以「三十取一」作為基準,所以鄉試的錄取率大約在 2%-5% 間。雜談了鄉試解額的概況,那麼會試的錄取情況又是如何呢?明代會試的錄取人數,初期大多維持 100 名,正統五年(1440)增至 150 名,成化年間後則以 300 名為基準,各年略作增減。會試不只要與同年的考生競爭,還要與前幾次落榜的考生競爭,其錄取率約為 7%-10%,較鄉試容易考取,明清時人遂有「金舉人銀進士」之語,彷彿考中舉人的價值比進士來的高。

通過了鄉試與會試,考生幾乎已經取得進士資格了,因為廷試只重新擬定名次,基本上不黜落考生。只有少數的考生通過會試後未參與廷試,而不能成為進士。此種情況稱為「告殿」,可能的因素有罹患疾病、奔喪、躲避政敵等,他們仍可在以後的廷試進行補試。

2016122202

粗略地介紹明代科舉的三級考試,可知鄉試解額與會試南北分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南方地區的中舉比例,以保持區域平衡。但綜觀明代進士數量,會發現南直隸、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仍然是最多的,其中南直隸又以蘇州為最,佔約南直隸的四分之一。江南地區善於舉業的原因,不外乎是江南市場經濟發達,累積雄厚的經濟實力,能夠聘請塾師,課督子弟。且江南教育風氣興盛,書院與學校眾多,也形成良好的就學條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