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讀呂世浩的《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臺北:平安文化,2014),和期待有些落差,我本來以為是「百家講壇」類型的讀物,結果發現本書著重在歷史學習方面,作者意在帶領讀者如何學習歷史,所以本書一再地告知讀者歷史的功用。
不過也受到一些啟發,例如我過去沒有注意「姓」與「氏」,作者以商鞅為例,他問商鞅姓什麼,學生告訴他商鞅姓商、商鞅姓衛,商鞅姓公孫。正確的答案應該是姓姬,因為商鞅是衛國的公族,衛國公姓是姬,而秦國把商這個地方封給他,所以便以封地為氏。現代漢語都把姓氏合在一起看,所以感覺不出差異,經過作者這樣簡介就很明白了。
又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提到:「三十年,無事。」作者很敏銳地注意到「無事」的重要性,指出編年記事的寫作方式,如果那一年沒有事,一般都會跳過,直接記後面的年分。太史公強調「無事」就是一件大事,因為秦始皇即位以來連年有事,所以三十年難得的「無事」隱含的重要意義便在這裡。看到這一段,我就不免想到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的英文書名是“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同樣是說一個「無事」的年分。
其他還有一些段落也滿精彩的,像作者分析黃石公與張良高手鬥智,秦始皇的作為對胡亥的影響等等,值得一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