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c1.jpg        今天上「史學研究」課,老師叫同學去白板上寫參考書目的格式。挖操!簡直在羞辱我啊!我一馬當先,衝上去大筆一揮,有如行雲流水般,完全不思考的把腦海中的《新史學》格式抄上去。寫完後,頭也不回的迅速回到座位上,從起身到回座的時間大概不到十五秒。就在我享受全班的驚嘆聲時,老師的紅筆刷的一聲,在白板上撇了一條斜線,同學的掌聲頓時化為噓聲,我居然寫錯了。期刊的出版地與日期中間的符號是逗點不是冒號,就是下面這樣:

作者,〈篇名〉,《期刊名稱》,卷期(出版地,年月),頁碼。

太奇怪了吧,可是引用專書、史料時都是冒號,像下面這樣:

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年分),頁碼。

為什麼引用期刊時突然變成逗號了呢?答案其實很簡單,沒有為什麼,因為這是規定。

下課後,我很惶恐的回到宿舍打開舊報告,令我驚訝的是,舊報告的期刊格式幾乎都對,只有少數幾篇是冒號。原因在於,我通常引用期刊、書目時,格式不是靠記憶打出來,而是會直接複製以前報告的格式當範例,然後再修改,所以大部分的格式才會都對。

可是我們今天為了格式的問題,耗了半節課。老師還說我的註解格式有瑕疵,因為我的註解都插在標點符號前面,如下:

……(前略)……李香君斷然拒絕3

她說應該要在標點符號後面才對。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她說的沒錯,我自己也有注意到,但是後來習慣成自然,所以就沒有改了。我發現很多學者也是插在標點符號前面,隨手拿宿舍書架上面的書,放在前面的有卜正民、黃一農、汪榮祖;放在後面的有巫仁恕、史景遷、魏斐德。

弄了半天,我想問:「格式真的這麼重要嗎?」其實我遇到的老師也各有不同看法,我在此把他們戲分為「史觀學派」跟「史料學派」好了。「史觀學派」的老師告訴我,格式百百種,就算你用《新史學》格式,你可能一輩子也沒機會在《新史學》發表文章。所以隨便選一種格式當依據就好了,重點在文章內容,假使報告的格式漂亮,但內容空洞,那又有什麼用?即便是格式有錯。投稿後,期刊的編輯助理會幫你校正,這些都是細微末節的事。而「史料學派」的老師則告訴我,格式是最基本的,如果你連這個最基本的都不會,乾脆回家吃屎吧,不要在這邊丟臉了。我還聽過有老師看到格式不對就當場退件,完全不看內容的,不知道是真的假的。

我對於格式還滿注重的,至少不會不統一,但是我卻絲毫不知道我原來記憶中的格式是錯誤的,直到今天被老師撇了一下,我才赫然驚醒。驚醒之後,我決定加入「史觀學派」了,只能說格式重要,內容也要顧啊,不要太拘泥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