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的文學家陶宗儀(1316-1369)觀察蒙古人的求雨方式,他說禱雨的蒙古人都不是方士,因此不用印令、旗劍、符圖之類的道具,簡單地拿了一盆乾淨的水,裡面放著幾枚雞蛋大小的石子,一邊念著密咒,一邊過濾石頭,不久之後就有雨了。陶宗儀覺得很奇妙,認為蒙古人的儀式可能是虛晃騙人的,精髓是那些石子,他說石子叫做「鮓答」,是動物身體裡的結石,牛、馬的最有效力。[1]

陶宗儀的觀察,也間接透露一些訊息,他正好說明了漢人的求雨儀式大多是由懂方術的道士主持。通常是由地方官迎請方士開壇作法,當然也不是每次都能應驗,陶宗儀也提到一個失敗的案例,至元二年(1336)松江地區久未下雨,官府特地請來一個相傳道術高妙的方士,結果他每天殺蛇、燕焚燒為祭,看起來相當厲害,但始終沒效果,只好羞愧地趁著半夜逃走了,當地的人還寫兩句聯譏諷這件事。[2]

殺蛇是比較少看到的,各地方士的儀式略有不同,嶺南(廣東、廣西一帶)認為龍性好色,用少女誘惑[3],誠如用女性身體誘惑的例子,祈雨不僅是用牲畜為祭,民間更有許多將身體作為犧牲品,諸如剁手、自焚等激烈手段,然而這些方式都被傳統士大夫視為邪術,官方也不容許這樣的求雨方式。雍正二年(1724),皇帝給禮部的聖諭就提到民間祈求晴雨的事,非常不合乎禮法,讓不肖的僧道得以妄行非為,皇帝說道:「如果要求雨,只要各存誠心祝禱即可,何必擺壇做法。從此以後,遵從旨意,在寺廟誦經求雨就可以了,如果私設祭壇,假借求雨的名義作法,就是妖言迷惑百姓,將其治罪。」[4]

有個奇妙的儀式,特別值得一說。有學者發現在十九世紀末期,對於祈雨仍無回應的城隍,中國南方的地方官會將城隍的神像移到太陽底下,把祂給拴起來,或是把祂的冠帽摘下,讓城隍也嘗嘗乾旱的滋味,希望祂們在體驗苦難過後能降下甘霖。[5]這樣的處置不是清代晚期才出現,明代的地方志中也曾有幾條資料記載,提到地方官將城隍曝曬於艷陽下,相約幾日內再不應驗的話就要把神像焚燒,其祈求目的不限於解除乾旱,也有除虎患、滅鬼怪的請求,可想而知結果都是成功的,因為不成功的糗例通常不會放在地方志裡面。[6]還有更為激進的例子,地方官告訴鄉親說:「祈求不應,代表沒有神。亟需拿柴火來,把神像收集起來燒掉。明日再不下雨,我也自焚。」[7]

--

[1]﹝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卷4,〈禱雨〉,頁52

[2]﹝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27,〈譏方士〉,頁341

[3]﹝明﹞謝肇淛,《五雜組》,卷9,頁165

[4]﹝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9,〈祈雨說〉,頁265-266

[5]這樣的儀式來自英國傳教士格雷(John Henry Gray1828-1890)的見聞,以及荷蘭漢學家高延(J. J. M. de Groot1854-1921)的研究,此處係轉引自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著;徐自立譯,〈學宮與城隍〉,收入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主編;葉光庭等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頁699-730

[6]目前看到最早的相關資料是明代的廟碑記載唐人李陽冰擔任浙江縉雲令時,與城隍相約七日內不下雨就要焚燒祠廟,果然就下起雨了。參﹝明﹞周洪謨,〈天長縣城隍廟碑記〉,收入柳瑛纂修,《成化中都志》(弘治刻本),卷7,頁46a。驅鬼的例子是發生在元代徽州寧國,當地白晝常有磚石忽然飛起來傷人,地方官丁濟認為有鬼怪作亂是城隍的過失,於是寫檄文與城隍約三日驅除,鬼怪果然附在人身上前來認罪。參﹝明﹞楊寔纂修;張瓚、方達校正,《寧波郡志》(成化四年刻本),卷7,〈名宦〉,頁11b。其他明清時代的例子有成化甲辰(1484)進士胡光任四川灌縣令時,曝曬城隍神像三日,祈禱解決虎患,老虎果然入城被伏。參﹝明﹞河東序修;汪尙寧纂,《嘉靖徽州府志》(嘉靖四十五年刊本),卷17,〈宦業〉,頁40b。萬曆乙未(1595)進士鄔元會任江西分宜縣令時,與城隍約五日內不下雨就要搗毀祠廟,隔日便降下大雨,鄔元會於是率領僚屬在廟前淋雨表示感謝。參﹝清﹞曹秉仁修;萬經纂,《雍正寧波府志》(乾隆六年補刻本),卷22,〈人物志〉,頁9a。熊廷弼(1569-1625)在視察遼寧金州時發生大旱,便向城隍禱告,約七日內下雨,否則就要搗毀廟宇。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熊廷弼傳》,卷259,頁6691。崇禎甲戌(1634)進士許直任惠來縣時,對於大旱感到自責,關閉城隍廟門,與城隍相約三日內不下雨就焚燒寺廟,當夜夢到城隍來告知已經請示玉皇大帝,許直把夢境告訴其他人,人們都不信,沒幾日果然應驗了。﹝清﹞王繼祖修;夏之蓉纂,《乾隆直隸通州志》(乾隆二十年刻本),卷15,〈人物志下〉,頁5b-6a。光緒壬辰(1892)進士密昌墀任山西徐溝知縣時,祈禱下雨無效,於是將城隍曝曬三日,相約再不下雨就要燒掉神像,後來城隍感應到了,覺得相當慚愧,於是降下大雨。參﹝清﹞密昌墀,〈吕憲瑞先生傳〉,收入李鍾豫修,《民國續修莱蕪縣志》(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卷34,〈藝文志〉,頁38a

[7]﹝明﹞張瀚撰;盛冬鈴點校,《松窗夢語》,卷1,〈宦遊紀〉,頁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