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菜之名,最早見於唐代,其命名由來,常見的說法是煮曬時不加鹽,例如《清稗類鈔》就是這樣的說法。此說難免有望文生義之感,且未明言何以稱為「菜」。

郎瑛在《七修類稿》也認為「淡菜」這個名字語義不通,而他提供另一種說法,他說南海一帶的蜑(ㄉㄢˋ)戶挖蚌是為了取珠,兼把蚌肉當作食物,由於隨手可得,像是菜一樣沒有價值,略云:

予嘗思之,命名不通。如以淡為啖固通,而菜字義亦不通。又嘗見昌黎集載,孔戣為華州刺史,奏罷明州歲貢淡菜,亦是此淡字,竟不能通。後見廣人云:「南海取珠者名曰蜑戶,蓋以蚌肉乃取珠人所常食者耳。賤之如菜也。」其義始通。

郎瑛的「蜑菜」解釋聽起來合理多了,清代筆記《茶餘客話》也是主張「蜑」訛寫為「淡」,不知是否受到郎瑛的影響。此外明人楊慎在《升庵經說》提到:「寧波有淡菜,其形不典。一名殼菜,亦以形近。」他說「淡菜」又叫「殼菜」,應當也是「賤之如菜」的意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