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紳」是指明代後期江南三角洲一帶的進士、舉人等上層紳士(張仲禮的分類)。「鄉紳」一詞與「鄉官」、「鄉宦」一樣,先於當時白話小說中出現,後來成為法制詞,並擴大至全國通用。而「鄉紳」一詞和常見的「士大夫」有很大的重疊,但「鄉紳」帶有較負面的意涵,衍生出這樣的詞彙,與士大夫和民眾的距離愈來愈疏遠有關係。

宮崎市定曾以蘇州為例,指出士大夫有兩種類型,官場顯達在鄉里置產者稱之為「鄉宦」,他們雖與故鄉保持聯繫,但是常倚仗權利,在鄉間為所欲為,故成為民眾怨恨的目標。而那些被拒於官場的鄉里士大夫稱為「市隱」,儘管有生員、舉人等學位或某官職,但熱愛故里,與民眾同甘處。宮崎氏的「鄉宦」、「市隱」分類雖看出士大夫與民眾的兩種關係,但卻看不出時代的連續性,因為士大夫與民眾的關係是由親至疏的,即從「民望」到「鄉紳」的過程。

明代中期以前,江南的士和民生活空間是一體的,多居住在鄉間從事農業經營、水利開發,並負擔糧長等徭役,稱之為「鄉居地主」。但在明後期(約在嘉靖年間),因為江南的商品經濟愈來愈發達,商業化的結果,使士大夫日益追求私人的利益,以官僚身分為後盾,拒絕負擔徭役,濫用優免的特權,並有接受他人田土詭寄或投靠的行為。其居住空間也開始產生變化,有城居化的趨勢,可說是與鄉村居民切斷了的關係。

另一方面,在政治階層的分別也是「鄉紳」概念出現的原因。縣的地方官遇到大事件不會自行決定,會召集當地的耆老、士人一起討論,此種稱為「地方公議」的風氣在商業化以後,使得這樣的集會成為鄉紳實現自身利益的手段。要期待完全放棄農業經營的鄉紳地主,對庶民有責任感是不可能的,因此士與民的分離,使民眾的心中出現了一種與士大夫不同的印象,將其稱為「鄉紳」。

 

參考書目

1.濱島敦俊著;吳大昕譯,〈明代中後期江南士大夫的鄉居和城居──從「民望」到「鄉紳」〉,《明代研究》,11(臺北,2008),頁59-94。

2.宮崎市定著;欒成顯譯,〈明代蘇松地方的士大夫和民眾〉,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卷6,頁229-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