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的思想有許多變化,傳統儒家的道德規範在不同程度上被背棄,如錢謙益(1582-1664)、吳偉業(1609-1671)等黨社人士都選擇降清,黃宗羲雖不仕清,卻與當朝官員有所接觸。溝口雄三(1932-2010)以王守仁(1472-1529)的心學不否定人欲、李贄(1527-1602)用「童心說」追求人的社會本質,而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表達肯定「私欲」的民本主義與否定絕對君權的新式君主觀,皆使社會秩序觀產生質變,形成一種承認人性情感和欲望的思想趨勢。

溝口氏並以思想的變化討論「鄉治空間」的概念,「鄉治空間」是指各地社會秩序得以形成的場域,是由官吏、鄉紳、平民通過宗族、行會、善會、團練等組織的活動形成的活動空間或秩序空間。明末清初的「鄉治空間」呈現膨脹的狀態,民眾意識高漲一方面與黃宗羲、顧炎武等人提倡的「封建」、「公論」言論有關;一方面也是天理、人欲、理氣論等哲學概念產生變化。溝口氏認為民眾組織宗族、參與善會等活動的原因可能與此有所關聯。

其實我還不太理解「鄉治空間」和晚明思想的關聯性,溝口氏在書的下一章〈動盪的清末民初時期〉也許還會再解釋。不過,我想起奧崎裕司〈明代地主思想之分析〉這一篇短文提到的一個見解,或許可以幫助我理解溝口氏的思路。奧崎氏說道:

然正統儒教的說法都形骸化了,朱子的定分論也無法發生效力,實際上不能用以教化,善書的急速普及,為明末地主階層防止階級崩潰,且保衛自己地盤的一種新思想,他們是想利用它而把自己武裝起來,建立一個更為強固的體制,這種思想本體,正是反映中國社會某一歷史階段的崩壞過程。

 

參考書目:

1.溝口雄三著;喬志航、龔穎等譯,〈轉型期的明末清初〉,收入氏著,《中國的歷史脈動》(北京:三聯書店,2014),頁191-251

2. 奧崎裕司著;宋念慈譯,〈明代地主思想之分析──以浙西嘉善袁氏之家族為中心〉,《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6(臺北,1981),頁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