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乃德在《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的〈導言:我們共同的故事〉中用簡短的文字梳理出臺灣史上的三波民主運動,第一波是日本殖民中期,臺灣人透過殖民的教育,認識了世界,因此有了自覺性,對日本殖民產生懷疑與反叛,他們除了期望擺脫殖民者的壓迫體制,也接受各種現代知識啟蒙,包括政治、經濟、藝術、女性地位等等現代理念都被反殖民者納入思想之中。而第一波的民主運隨著臺灣被納入中國版圖後,宣告結束。

第二波的民主運動開始之時,第一波的先行者或經歷二二八事件,或自然老死,多數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第二的領導者初期是以外省籍自由主義知識份子為中心,透過《自由中國》雜誌,挑戰蔣中正的獨裁。與第一波相比較,第二波的思想格局較為侷限,目標聚集在西方式的自由民主體制。到了後期,本土精英也加入這波民主運動,他們試圖成立反對黨,與外省知識分子結合,然而雙方的理念也有一些差異,前者代表中國自由主義,後者則延續反殖民運動。

第二波民主運動失敗不久,第三波隨之而起,他們繼承了前一波的理念,他們同樣地創辦雜誌,以言論批判威權,並透過選舉以擴充社會基礎,參與人士當然也同樣地受到政府嚴峻的懲罰。但更多人民參與,使民主運動更為茁壯,讓獨裁政權失去正當性,迫使其讓步,臺灣人終於獲得百年追求的民主、平等、自主和尊嚴。

《百年追求》三卷分別命名為「自治的夢想」、「自由的挫敗」、「民主的浪潮」,事實上也就是這三波民主運動的總評價。吳乃德在文末提醒讀者臺灣的民主並不是蔣經國所推動,而是來自人民前仆後繼的爭取,逼迫獨裁政府妥協。蔣經國在白色恐怖期間負責情治系統,也曾嚴厲地鎮壓民主運動,如果把他當成民主的推手,是對臺灣民主最大的誤解。

《百年追求》出版不久,發生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的學生運動,當政府背離民意,貪腐橫行之時,相信由青年學生為主體的第四波民主運動,會為臺灣的民主史寫下新的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