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中國史的研究架構是以朝代為斷限,而異族王朝的統治,其合法性不在占有土地的大小,在於是否受漢文化的薰陶,這種現象被稱作「漢化」。近年的新清史研究則以另一個視角看待,他們認為滿人的統治已跨越長城的障礙,改變了漢人政權對「中國」的定義,且滿人的王朝嫻熟的運用「滿州特性」,與過去的朝代是孑然不同的。

粗略的比較新清史與傳統清史的差異,大致有三點:一、新清史強調「斷裂」而非「延續」,雖然滿人的政治制度是延續明代的傳統,但都做出了創新,例如軍機處、內務府、密折制度、各地的八旗駐防等等;二、新清史強調族性「區分」,而非文化「涵化」,傳統的學人多以夷夏之辨的民族觀看待清朝,如錢穆認為清朝是野蠻的部族政權,與士人政權完全異質,這是漢化論的表現,卻也說明了滿人和漢人在實施統治時,有著不同的民族特徵,滿人仍保留滿語、嫻熟騎射、木蘭秋獮的活動等,皆意在保持與他族的分界;三、新清史在空間上強調「東─西」,而非「南─北」,新清史學者注意到屬於清朝統治區內的腹地分布草原、沙漠、森林,以及他們的物質文化,打破以「中原─江南」為核心的王朝框架,乾隆皇曾做〈古長城說〉意在消解長城所劃分的文明、種族觀。在新清史學者看來,「中國」與「清朝」可能代表不同的概念,清朝不但在疆域上突破了傳統「中國」的界線,以平等心態看待西北、江南等各地區,且在文化上異於「中國」以同心圓散發漢文化的邏輯。

摘自:楊念群,〈超越「漢化論」與「滿洲特性論」:清史研究能否走出第三條道路?〉,《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2,頁116-124。本文只摘錄第一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