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游子安老師演講,一開始先介紹華南研究,援引詹素娟的〈從地域社會出發的華南研究──與臺灣區域史研究的比較〉[1]一文,說此文清楚的梳理出華南學派在四個區域的研究成果。投影片提到的這段我有讀過,但是我沒看過此文,所以覺得有點奇怪,回家找來看才發現註腳有提到,這段應該是轉引中國學者的研究。原出處是周建新的〈歷史人類學在中國的論爭與實踐──以華南研究為例〉[2],其提到的四塊研究成果如下:

一、香港地域社會和族群文化,代表學者為科大衛(David Faure)、蔡志祥、張兆和、廖迪生,研究著重在族群和宗教活動。

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廣府族群,代表學者為科大衛、蕭鳳霞、劉志偉,研究著重在宗族社會和國家觀念。

三、粵東北的客家族群,代表學者為勞格文(John Lagerwey)、謝劍、房學嘉,研究著重在宗族、民間信仰、墟市等,企圖探討客家傳統社會的結構與原動力。

四、韓江三角洲和福建的閩南語系族群,代表學者為丁荷生(Kenneth Dean)、陳春聲、鄭振滿、黃挺,研究著重在民間信仰與地域社會。

在此四個相對明確的區域研究群體之外,黃淑娉和周大鳴等人則宣導華南或廣東這一大的地理單元的族群和區域文化的整合研究。



[1]詹素娟,〈從地域社會出發的華南研究──與臺灣區域史研究的比較〉,發表於中研院臺史所主辦,「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臺北,2007)。

[2]周建新,〈歷史人類學在中國的論爭與實踐──以華南研究為例〉,《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73(內蒙古,2006),頁83-8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