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許雪姬,〈在「滿洲國」的臺灣人高等官:以大同學院的畢業生為例〉,《臺灣史研究》, 19:3(臺北,2012),頁95-150。
2. 劉恆興,〈大道之行也──「滿洲國」大同時期王道思想及文化論述(1932~1934)〉,《漢學研究》,30:3(臺北,2012),頁297-329。
3. 郭靜如,〈日治時期臺灣、「滿洲國」小說中的「空間變異」書寫比較〉,《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9(嘉義,2011),頁37-59,61。
4. 杜博思,〈The Salvation of Religion? Public Charity and the New Religions of the Early Republic〉,《民俗曲藝》,172(臺北,2011),頁73-126。
5. 陳聰銘,〈1930年代羅馬教廷結束「禮儀之爭」之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0(臺北,2010),頁97-143。
6. 吳雅琪,〈評介Norman Smith, 《反抗的滿洲國:中國女性作家與日本的佔領》〉,《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3(臺北,2010),頁291-300。
7. 呂明純,〈大東亞體制下的女性文明想像〉,《臺灣文學學報》,16(臺北,2010),頁193-220。
8. 楊佳玲,〈以古鑑今──滿洲國時期羅振玉的藝術收藏家和清遺老的文化認同(下)〉,《典藏古美術》,205(臺北,2009),頁180-183。
9. 楊佳玲,〈以古鑑今──滿洲國時期羅振玉的藝術收藏家和清遺老的文化認同(中)〉,《典藏古美術》,204(臺北,2009),頁122-125。
10. 楊佳玲,〈以古鑑今──滿洲國時期羅振玉的藝術收藏家和清遺老的文化認同(上)〉,《典藏古美術》,203(臺北,2009),頁142-149。
11. 孟繁荔,〈對日抗戰期間內蒙古情勢及中共政策分析〉,《中國邊政》,176(臺北,2008),頁83-101。
12. 陳榮聲,〈山室信一,《キメラ--満洲国の肖像》增補版〉,《臺大歷史學報》,42(臺北,2008),頁287-293。
13. 朱惠足,〈帝國下的漢人家族再現:滿洲國與殖民地臺灣〉,《中外文學》,37:1(臺北,2008),頁153-194。
14. 松田利彥,〈日本帝國在殖民地的憲兵警察制度:從朝鮮、關東州到滿洲國的統治樣式遷移〉,《臺灣史研究》,14:4(臺北,2007),頁83-109。
15. 許雪姬,〈是勤王還是叛國──「滿洲國」外交部總長謝介石的一生及其認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7(臺北,2007),頁57-117。
16. 林志宏,〈王道樂土──清遺民的情感抵制和參與「滿洲國」〉,《新史學》,18:3(臺北,2007),頁45-101。
17. 黃自進,〈關東軍與九一八事變:政治背景與戰略設計為中心的探討〉,《思與言》,44:4(臺北,2006),頁91-114。
18. 張孫福,〈論國際聯盟時期國際法上之集體不承認實踐〉,《玄奘法律學報》,6(新竹,2006),頁65-120。
19. 黃自進,〈九一八事變時期的日中政治動員與軍事作戰〉,《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6(臺北,2006),頁169-231。
20. 楠木賢道,〈天聰八年遠征察哈爾部與滿洲國 (Manju Gurun) 的結構〉,《故宮學術季刊》,23:4(臺北,2006),頁63-74,169。
21. 張孫福,〈國際法上之不承認理論〉,《輔仁法學》,30(臺北,2005),頁127-189。
22. 袁公瑜,〈從歷史變遷──論「偽」滿洲國名稱不適性之探討〉,《中國邊政》,162(臺北,2005),頁25-36。
23. 李君山,〈中日塘沽協定後「關內外通車」談判之研究〉,《興大歷史學報》,16(臺中,2005),頁305-344。
24. 周惠民,〈德國對「滿洲國」及「汪政權」的外交態度〉,《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3(臺北,2005),頁147-170。
25. 余耀強,〈偽滿洲國郵政匯兌初探〉,《中國郵刊》,79(臺北,2005),頁58-63。
26. 吳欣哲,〈「滿洲國」司法制度的建立與實踐──一段殖民史的側寫〉,《法制史研究》,6(臺北,2004),頁135-192。
27. 哈莎玲,〈日本長期援助蒙古原因初探〉,《蒙藏現況雙月報》,13:4(臺北,2005),頁59-82。
28. 陳永發、沙培德(Zarrow Peter),〈關於滿洲國之建構──評Prasenjit Duara, «Sovereignty and Authenticity: Manchukuo and the East Asian Modern»〉,《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4(臺北,2004),頁177-194。
29. 李壽林,〈臺灣豈容「偽滿洲國」重演〉,《海峽評論》154(臺北,2003),頁53-54。
30. 許雪姬,〈「滿洲國」首任外交部總長謝介石〉,《歷史月刊》,180(臺北,2003),頁80-89。
31. 朴宣泠,〈體制內抵抗:滿洲國統治之下的秘密反日活動〉,《漢學研究》,20:1,(臺北,2002),頁369-397。
32. 邵仕剛,〈九一八事變後的德「滿」關係與日中反應(1931-1941)〉,《清雲學報》,20卷1(桃園,2000),頁327-341。
33. 林明德,〈評《日本帝國主義與滿洲》[日本帝國主義と滿洲 鈴木隆史著]〉,《國史館館刊》,28(臺北,2000),頁237-263。
34. 夏曉東、李德山,〈偽滿洲國的長春皇宮巡禮〉,《歷史月刊》,145(臺北,2000),頁12-17。
35. 劉熙明,〈偽滿洲國武力在國共東北內戰中的角色〉,《中華軍史學會會刊》,5(臺北,1999),頁335-375。
36. 山根幸夫,〈偽滿建國大學和「五族協和」〉,《中國研究》,38(東京,1998),頁49-54。
37. 閻沁恆,〈北伐後中、英廢除不平等條約交涉及日本侵華初期英國的反應〉,《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5(臺北,1996),頁75-101。
38. 李恩涵,〈九一八事變前後日本對東北(偽滿洲國)的毒化政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5(臺北,1996),頁269+271-310。
39. 吳守成,〈日本海軍在偽「滿洲國」之「進出」與江上軍〉,《近代中國》,109(臺北,1995),頁268-280。
40. 吳守成,〈一九三二年偽「滿洲國軍」的初建〉,《海軍軍官學校學報》,5(臺北,1995),頁93-101。
41. 吳守成,〈一九三二年偽「滿洲國軍」的初建〉,《近代中國》,106(臺北,1995),頁119-128。
42. 毛鑄倫,〈臺灣:貼上美製標籤的新滿洲國〉,《海峽評論》,26(臺北,1993),頁74-76。
43. 張水木,〈「滿洲國」與中德關係〉,《近代中國86》,(臺北,1991),頁95-122。
44. 林明德,〈偽滿洲國與反滿抗日運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下冊)》,17(臺北,1988),頁195-210。
45. 陳鵬仁譯,〈「槍口下的獨立和地球上的黑點」:日本外交官筆下的「九一八」事變和滿洲國〉,《中華學報》,9:2(臺北,1982),頁54-66。
46. 華仁友,〈「滿洲國」與「關東軍」〉,《春秋》,17:6(臺北,1972),頁1-8。
47. 矢原愉安,〈「偽滿血淚史」──從九一八到滿洲國的出現〉,《春秋》,17:5(臺北,1972),頁19-28。
48. 神田信夫,〈滿洲國號考〉,《故宮文獻》,3:1(臺北,1971),頁43-50。
49. 田布衣,〈偽「滿洲國」滄桑〉,《春秋》,12:3(臺北,1970),頁11-18。
50. 莊鵬文,〈偽滿洲國與石原莞爾(下)〉,《現代》,30(臺北,1968),頁25-29。
51. 莊鵬文,〈偽滿洲國與石原莞爾(上)〉,《現代》,28(臺北,1968),頁36-4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