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淑賢,〈台灣士紳的三京書寫:以1930-1940年代《風月報》、《南方》、《詩報》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2)。
2.    陳力航,〈日治時期在中國的臺灣醫師(1895-194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2012)。
3.    古庭芳,〈淪陷區的女作家研究:以張愛玲與梅娘為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2)。
4.    呂明純,〈東亞圖景中的女性新文學(1931-1945)──以臺灣、滿洲國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
5.    郭靜如,〈動盪時代中的變異風景──日據時期台灣、「滿洲國」小說中「空間」描寫之比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1)。
6.    林育辰,〈中國克山病理論爭議(1935-2000) : 滿洲科學與群眾科學〉(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10)。
7.    陳昶安,〈東北流通券──戰後區域性的貨幣措施(1945~1948)〉(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10)。
8.    石秀英,〈民國時期內蒙古教育政策中的國家意識〉(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11)。
9.    陳運陞,〈扭曲的鏡像:「滿州國」作家古丁創作中的「現代」形象再現〉(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1)。
10.    林文馨,〈日本帝國下台灣與「滿洲國」小說家族書寫比較研究(1941-1945)〉(臺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0)。
11.    蔡雅祺,〈製造戰爭陰影:論滿洲國的婦女動員(1932-1945)〉(臺南: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2008)。
12.    黃秋汝,〈中國工礦業開發技術人力的形成與其存在意義的歷史評析 ─以偽滿洲國日籍技術人員為研究中心〉(雲林:虎尾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2009)。
13.    張芝瑾,〈石原莞爾的中國認識與亞洲觀〉(臺北: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2009)。
14.    鄒金喜,〈從「此邦俗亦偷」到「今日日光輝萬國」:鄭孝胥日本觀的轉變歷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09)。
15.    陳樹衛,〈中國工礦業開發技術人力的形成與其存在意義的歷史評析─以戰後初期東北留用日籍技術人員為研究中心〉(雲林:虎尾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2009)。
16.    李文卿,〈共榮的想像:帝國日本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8)。
17.    鄭欣挺,〈辛亥「國變」下的清遺民:以鄭孝胥為討論中心〉(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2008)。
18.    李宗儒,〈九一八事變時期日本在國際聯盟的外交〉(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7)。
19.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清遺民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的轉變〉(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5)。
20.    蔡鈺淩,〈文學的救贖:龍瑛宗與爵青小說比較研究 (1932-1945)〉(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6)。
21.    李振彥,〈日本在華的日文教育政策(1931—194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2005)。
22.    楊韻平,〈汪政權與朝鮮華僑(1940-1945)—東亞秩序之ㄧ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5)。
23.    尚世昌,〈1945年以前東北勞工運動的探討〉(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2004)。
24.    吳欣哲,〈日本殖民主義下的滿洲國法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2004)。
25.    孫雅玲,〈滿洲國體育活動發展之研究(1932〜1945)〉(臺東: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20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