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著名的傅鐘底下有一個解說牌,開頭寫著傅斯年的名言:「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後面還有一段註解:

 民國三十八年傅斯年先生擔任本校校長,奠定本校發展碁石。本校為紀念傅校長的貢獻,鑄造了傅鐘,而傅鐘也成為臺大的精神象徵。傅校長的思維哲學正是傅鐘二十一響之來由。

余玉琦、張毓庭、李定恩等人在〈探索傅鐘〉 一文中考察傅鐘的聲響,卻找不到傅斯年說過該句名言的證據,而傅鐘從來就沒有敲二十一下的傳統。[1]更正確地說,除了19511220日鳴鐘五十五響以紀念傅斯年先生五十五歲冥誕外,傅鐘從未有準確的鳴鐘數。

臺大椰林風情BBS站曾經有一個署名「玉醉人」討論過傅鐘的聲響,他嘗試數了幾次,結果是二十到二十三聲不等,原以為是自己數錯了,後來有人詢問敲鐘的工友,得知了真相,略載:

不知各位有沒注意到,傅鐘是由一個老伯在敲的。每當時間快到,那位老伯就騎著單車,從行政大樓那邊過來,然後用鑰匙把一個盒子的門打開,然後用力拉(敲)。 這位老伯已工作了二十幾年了,數十年如一日,不論晴天雨天,時間一到便去敲鐘。室友好奇心使然,親自去問那老伯,傅鐘到底敲了幾下。而那老伯的回答頗令人 意外:「ㄚㄉㄡ˙攏不一定啦,我也沒在算,只是會敲久一點給在遠處的人可以聽的到。我敲二十多年了,攏沒數過。」

當年國防部兵工署除了替臺灣大學鑄造傅鐘外,翌年也為成功大學鑄了一座相同的紀念鐘,而成大的網站上有一則關於「二十二小時」的名言,寫道:

同樣的一口鐘,在臺灣大學椰林道旁,在文學院與行政大樓連結線的中點。校區如何發展,他始終是臺大的中心。傅斯年說:「一個人一天除了工作、吃飯、睡覺外, 還要留兩個小時來思考。」據說因此鐘聲二十二響,每天不斷地提醒臺大人傅故校長的金玉良言。鐘名「傅鐘」,鐘與人相繫,因此也接上了那人的智慧與精神。傅 鐘不為報時,而是「天之木鐸」。[2]

此說為傅鐘的聲響再添了一筆不同的傳說,但無論是傅斯年的文集,雜記都沒看到該句名言。

劉廣定在〈傅斯年先生臺大校長任內遺珍〉一文更認為傅斯年不會講這樣「不合科學」的話,他翻閱了當時的報紙也找不到傅斯年有類似的名言,並以自身經歷指出1956年至1960年時傅鐘的聲響並不一定,與前述工友的說法符合,倒是1970年前後才有《鐘聲二十一響》、《傅鐘二十二響》等書出版,故劉廣定認為臺灣大學應該更正此說法,才對得起傅斯年在天之靈。[3]

 



[1]余玉琦、張毓庭、李定恩〈探索傅鐘〉,《臺大校友雙月刊》,66(臺北,2009),頁55-56[2]成功大學「世紀回眸」網頁,網址:http://www.ncku.edu.tw/~ncku70/menu/005/05_05.htm(瀏覽時間:2013514)[3]劉廣定,〈傅斯年先生臺大校長任內遺珍〉,《傳記文學》,1025(臺北,2013),頁32-3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