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整理定宜庄教授在〈由美國的「新清史」研究引發的感想〉一文中對「新清史」的思考[1],定宜庄教授用很短的篇幅為「新清史」的研究思路做了清楚的介紹,由於全文也才二頁半,各位不妨也自己去閱讀一下。

        文中指出清代最大的貢獻即鞏固近代中國的疆域,這是學界已知的事實,但是中國學者的認知卻也停留至此。反而是美國學界的何炳棣與羅友枝(Evelyn Rawsk)等人以疆域為線索,更深入的探究清代的統治政策。

        清朝統治的疆域包括青海、西藏、蒙古等地,早已跨越中原的概念。那麼,清朝還是持續那種以漢族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嗎?意即以中原為圓心向外邊遠地方行使權力,呈現一種主從關係。或是清代的統治與傳統觀念不同,將中原也視為一個行使權力的領地之一而已,如果是這樣的話,就不存在中心與邊緣的差別了,蒙古等邊疆諸部也可視自己為中心,反將中原視為邊遠之地。

        因此,清朝的統治者是以什麼方式進行管理和統治,即為「新清史」研究的出發點。是故,「新清史」學者認為清朝之所以能夠長期統治多文化、多民族的原因是來自滿族統治者的「非漢因素」,所以他們的研究特色是強調清朝統治與歷代漢族王朝的區別,以及強調清朝統治中的滿洲因素。這樣的論點,與過去將漢族視為中心的學者看法是完全不同,像何炳棣就就認為滿族之所以能統治近三百年的時間,關鍵在於滿族「漢化」了,或者準確的說是「儒化」了,滿族接受漢族的統治方式,因此得到了正統。

        順著何炳棣的看法,「新清史」學者對「爭正統」的問題也有一套見解。清朝以「儒化」的方式統治中原,但他們有將這套方式帶到邊地等非漢地區嗎?或是他們採取的是另一種方式呢?事實上,中原有中原的正統,少數民族也有少數民族的正統,清朝在征服邊地區域時,不以「儒化」的形象出現,反而更便於贏得漢地之外的統治合法性,此才是清朝能夠統治中國近三百年的關鍵。

        然而要瞭解那些被清朝征服的少數民族地區,僅僅靠漢人的記載是不夠的,非要從他們用自己的文獻中才能得到較為真實和客觀的答案,這些文獻多是用滿文撰寫的,所以強調滿、蒙、藏文的運用,是「新清史」研究的另一個特色。 



[1]定宜庄,〈由美國的「新清史」研究引發的感想〉,《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頁9-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