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史學大師彼得‧蓋伊(Peter Gay)著;天悅譯的《莫札特─佩戴桂冠的乞丐》(臺北:左岸文化,2007),對想要初步了解莫札特(Mozart)生平的入門者而言,是一本不錯的讀物。雖然第六章以後會比較艱澀,因為作者較為深入的討論莫札特的交響樂、歌劇,但總體而言,仍不失為一精彩的著作。

本書共有八章,一到八章的章名分別為:神童、兒子、僕人、自由人、乞丐、大師、劇作家、古典音樂宗師。從章節的名稱可知,此書除了是莫札特一生的順向敘事外,也是作者從各種角度來觀察莫札特的表象。

吸引我的是本書的副標題,蓋伊為何將莫札特稱為佩戴桂冠的乞丐呢?細讀此書之後,我才深知莫札特雖然在音樂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但跟著蓋伊從許多面向來評斷,會發現莫札特其實一無所有。因此將莫札特評價為一個寂寞的天才,亦是一個卑微的乞丐,自有其道理。

蓋伊用他擅長的心理分析來解構莫札特,讓讀者知道莫札特鮮為人知的一面,例如蓋伊將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理論帶入,認為莫札特成年時,心理性格還停留在肛門期(Anal stage)。因為莫札特常在書信裡赤裸地表現出自己的強烈肉慾,在與戀人的信中有許多猥褻不堪的詞彙與雙關語。有一段時間,莫札特甚至沉迷於性愛中,在與表妹的書信中語氣,刻意的模仿性愛過程的雜亂節奏。

在第五章我們可以看到莫札特雖然收入很豐富,但他總是不斷的花光積蓄,以致於常要向朋友借錢,甚至像個乞丐般要求施捨救援。蓋伊則認為造成此情況的原因乃是莫札特幼時家中並不富裕,所以莫札特在服裝、家具中盡情地展現奢華,這是他與上流社會人士交往時維持自尊的方法。

        書中描繪最多的莫過於父子衝突,莫札特的父親亦是一名傑出的音樂家,但他卻無法掌握莫札特,莫札特在結婚、選擇住所上都與父親相違背,在往來的書信中常可看到他對莫札特的憤怒與矛盾的心情。甚至在莫札特的許多歌劇中,其父親的角色都可以看到莫札特投影父親的形象。把音樂是為作曲家的心情或對私人事件做出的反應是常見的行為,不過蓋伊保持他作為史家的警戒,認為做此簡單的演繹無疑是將歷史給簡單化。

        對於莫札特的死,蓋伊也提出了新見解,有些陰謀論指出莫札特是被下毒,蓋伊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就算是毒死,莫札特被醫生毒死的機率可能更高些。因為把莫札特的死放到整個歷史的脈絡中,會發現當時社會流行放血,莫札特的病可能因為放血的過程中受到不潔的醫療器材所汙染,弄巧成拙,反而使他喪命。

最後要提的一點是誤植和翻譯上的錯誤,如35頁的第二行的1766年誤植為1776年、70頁的Pope Alexander被翻譯成教宗亞歷山大六世根本是譯者搞錯了,應該是同名的18世紀英國詩人蒲柏、95頁第二段的十九世紀應為十八世紀、98頁的Frederick the Great’ court翻譯成菲德席克大宮廷,應該就是大家孰悉的菲特烈大帝,這些都是需要改善的地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