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很流行全球史,大概在卜正民 (Timothy Brook) 的《維梅爾的帽子》[1]被翻譯出來後達到高潮吧!人人都在談維梅爾。我記得那一屆西洋史的課本也從王曾才的書換成了《新全球史》[2],我還特地借了一本來看。讀書會也讀,上課也讀,好像沒有講兩句全球史的行話,把研究脈絡帶進全球史就遜掉了。不過全球史的流行也不是突然就蹦出來,在稍微更早之前,彭慕蘭 (Kenneth Pomeranz )的《大分流》[3]也是上課指定必看的,加上黃宗智、王國斌的相關討論,全部看完就變神人了,可惜我做不到。其實類似的書翻譯滿多的,除了最近柯嬌燕(Pamela Kyle Crossley)的《書寫大歷史》[4]外,大概還有也是彭慕蘭合著的《貿易打造的世界》[5]、較早期弗蘭克 (Andre Gunder Frank) 的《白銀資本》[6]、傑克‧戈德斯通的《為什麼是歐洲》[7]。這幾本書有幾個共通點,第一個是都不容易讀……;第二個是都會把中國與西方放在一起談。後來我因為要查羅友枝 (Evelyn Rawski) 的識字率研究,偶然搜到了梁柏力的《被誤解的中國》[8],這本書也是在講全球史,內容大概是以《大分流》為基礎吧,很容易閱讀但平反意味很重,所以有一些論述我覺得是有問題的,我當閒書讀,讀了以後也沒再留意。想不到此書變成這學期的指定閱讀教材,我被分配報告了最後三章。以下是為課堂報告所寫的摘要,摘要中保留原書作者的想法,對於有待商榷之處,我於文末另外說明。由於最後三章包含了全書的結論與展望,我想藉由這個片段的介紹,讀者應當也可以略知本書的內容。

        第十章〈總結中國在近代落後西方的原因〉是本書的結論,作者首先比較中國與歐洲的異同,發現兩者有許多相似地方,接著以湯恩比 (Arnold J. Toynbee) 的「挑戰與回應」理論做反思,認為近代中西分流,並不是中國停滯,而是西方崛起。最後探討西方崛起的原因,新大陸、工業革命在西方崛起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十一章〈假如歐洲人沒有東來?〉是作者提出的一個假設性問題,如果歐洲人沒有東來,那麼中國是否有可能自發地出現工業革命?作者的答案是偏向肯定的,並提出了幾個可能的契機,一是將北方的煤南運以發展工業;二是透過中國的內戰,刺激軍事等工業發展;三是日本先爆發工業革命,因為原物料的需求向外擴張,使得軍事科技傳入中國。

第十二章〈歷史新視野對中國現代化的啟示〉是本書的最後一章,作者在全書的最後為中國的未來做展望。文中作者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有其歷史脈絡延續至今,明清江南的經濟發展以及政府對商人的重視,皆可說明現代中國的經濟發展絕非偶然。接著文中以經濟學的角度指出政府應該在經濟貿易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必要時得干預市場以保護本國企業,即政府的支持是國家工業化的先決條件。另一方面,確保資源的取得,是發展經貿的另一必要條件。而後文中闡述,法治與民主會隨著經濟發展而逐漸成熟,中國有其政治制度,不必一味仿效西方之民主政治。最後作者以弗蘭克 (Andre Gunder Frank) 的「重返東方」 (ReOrient) 為題,認為全球的經濟重心將會回到東方,但是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若干阻礙,包括西方強權的阻力,以及能源取得的不足。

附錄〈中華民族的智商〉本篇附錄是以英國心理學教授林恩 (Richard Lynn) 撰寫的《從進化論的角度來分析各種族智商的差距》為基礎,分析東亞人的智商較高的原因,認為其可能的因素來自外在的環境,即人類從非洲遷徙至東亞時需要抵抗嚴峻的氣候,透過「適者生存」的淘汰定律,使得東亞人種的智力逐漸提高。作者並將東亞人高智商的理論與中華文明做連結,認為中國人的科技在近代以前皆領先於世界,其原因與智商有一定的關係。

 

總結中國在近代落後西方的原因

18世紀以前,總體來說,中國在各方面仍領先於歐洲,工業革命後歐洲才趁勢崛起。中國與西方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且近代中國的落後,有許多誤解必須釐清。例如:在對外貿易方面,明清並沒有「閉關鎖國」,幾次的海禁都有其軍事目的,且中國對外貿易的依賴性不高,所以在對外貿易是以國防為優先;西方亦有保護主義,亞當斯密 (Adam Smith) 雖是自由市場的信奉者,但他亦贊成限制外國製造品的進口,以保護本國新興工業。在經濟政策方面,中國並不完全是重農抑商,明清商人的地位有提高的趨勢;西方亦有重農的思想與學派,這是因為19世紀以前,農業本就是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在科技方展方面,乾隆皇帝透過傳教士而得知「地心說」後,並沒有禁止,朝中有些士人也感到興趣;反觀西方羅馬教廷,並不支持與教義牴觸的學說,並限制其傳播,至於看輕工藝技術,其實中西皆然。在政治方面,中國皇帝的權力受到諸多限制,且政府規模小,沒有能力對社會進行緊密的監控,與西方將相比,中國人民享有的自由未必較少。

英國史家湯恩比曾以「挑戰與回應」分析文明的演進,指出文明面對挑戰,若能做出適當的回應,則能突破而持續發展,若缺乏挑戰或無法面對挑戰,文明終將崩潰。在面對挑戰的過程中作出的各種回應,也決定了文明的特徵。近代的歐洲面對東方貿易航路被土耳其人切斷的挑戰,所作出的回應就是進行越洋探險,找出新的東方航路。反觀中國在當時已是最富庶的地區,所以缺乏向外探險的動機,且航程、洋流的路徑也不利中國發現新大陸。另一方面,西歐各國林立,長期處於備戰狀態,是熱兵器改良與發展的有利條件,但中國為統一的帝國,周圍的遊牧民族也不利於槍砲作戰,此皆造成中國在航海技術、軍事武器上的落後。

新大陸的發現是促成西方崛起的原因,弗蘭克在《白銀資本》中認為由於新大陸的白銀令歐洲的購買力增加,歐亞的貿易額因此大幅攀升,國力隨之提升,連帶地促使西方勢力向亞洲擴張,在航路上建立貿易轉運站。除了白銀外,新大陸豐富的資源對歐洲的發展提供了助力,棉花、木材和蔗糖成為英國資源的主要來源,廣大的土地亦舒緩歐洲的人口壓力。

英國由於為島國,可以避免參與歐陸的戰爭,將資源集中在發展擴充海軍與拓展海外市場、殖民方面。海外貿易使英國富庶,但也使英國對紡織品需求大增,原本以羊毛為原料的英國,面對挑戰做出的回應是改用新大陸的棉花,並發明節省人力的紡紗機。紡紗機被視為工業革命的開端,英國能展開工業革命,自有其內在條件,其一是航海與軍事科技的演進加速英國新機器的出現、其二是英國紡織業發達的地區正好位在水力豐沛且近鐵煤的礦區、其三是英國抓住了帖木兒帝國的崩潰,控制了印度。其他國家由於缺乏英國的優勢,面對挑戰時也發展出自己的應變方法,如缺乏資源的荷蘭就著手發展金融業,回顧明清時期的中國,江南地區同樣缺乏工業資源,所以發達的是手工業,未出現工業革命是可理解的。

 

假如歐洲人沒有東來?

明清時期的中國已出現「現代」的跡象,諸如蓬勃的市場經濟、充沛的商業資本、高流動率的社會。但在乾隆後半期已浮現諸多問題,包括人口過多、土地資源不足,造成糧食短缺、生態不平衡等問題。同期的歐洲也有類似的情況,但與中國不同的是,歐洲有新大陸作為後盾。作者認為即使歐洲人沒有東來,中國在19世紀也會發生大動亂,在這個前提之下作者提了一個假設的問題,即如將動亂視為契機,中國有沒有可能在此挑戰下以發展工業作為回應?作者分析了三種可能的情況:

第一、中國用煤的歷史相當悠久,北宋時期為了北邊的戰事,曾用煤當燃料製作兵器。而明清時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江南,勞動密集的江南是以木炭和蘆葦當作燃料,其不足以發展重工業。但在人口壓力、原料上漲的情況下,紡織業會漸漸沒落,江南面對這樣的挑戰,走出困境的回應是發展工業。清代中葉已有山東的煤礦經水路向江南運送的情況,因此商人從河北、遼寧經海路運煤至江南的情況是可行的。或者由政府主導,就像過去鼓勵商人將穀物、鹽運往短缺的省分一樣,政府也可以用中央的力量調節燃料的供求,使北方提供的能源成為江南發展機器製造業的途徑。

第二、在乾隆末期,由於內部的諸多問題浮現,政府如不能控制人口過多的問題,可能發生大規模的動亂,致使中國分裂,群雄割據,內戰是熱兵器發展的有利條件,北方有許多煤礦鄰近鐵礦,因為戰爭的需要,煉鐵技術會更進一步發展,如此可望透過軍事科技帶領非軍事科技的工業發展。

第三、戴維‧蘭德斯 (David Landes) 在《國富國窮》書中認為日本人即使沒有歐洲的先例也可能自發性的爆發工業革命,亦有研究認為日本為提高自身商品對中國商品的競爭力,故自發地爆發工業革命的可能是存在的。日本本身缺乏礦物資源,因此在爆發工業革命後會向國外尋求資源,由於中日鄰近,日本工業的新發明將會快速的傳入中國,從而推動中國工業的發展。

 

歷史新視野對中國現代化的啟示

        中國在清代的前半段,仍是世界的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尤其嶺南與江南地區最為富庶。中國在清代後半段的沒落是因人口增加過快與資源的不足,在科技發達的現代,中國已經走出了這個困境。現代中國的經濟發展,有其歷史脈絡可循,中國人富有生意頭腦,與明朝以來商人的人數增加,悠久的市場經濟傳統有關。而市場經濟發展迅速與宋朝已相當發達的市場不無關係,江浙、廣東地區為今日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亦有賴明清時期的基礎發展。

        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固然重要,但亦不可忽略政府的角色。歐洲在崛起的過程也是仰賴政府的幫助,如干預市場以扶持本國新興工業與具有戰略價值的工業,並給予商人壟斷權,促進資本的累積,甚至以武力支持海商設立海外殖民地。反思同時期的中國,由於政府軟弱乏力,無法主導經濟發展。不過過度的保護可能會造成反效果,因此挪威經濟學家賴納特 (Erik S. Reinert) 提出保護主義因有幾個特點,如保障新興工業只是暫時性的、不保護不合時宜的工業、被保護的工業仍需在國內維持競爭等等。另一方面,自由貿易雖有許多好處,但各國在貿易時仍會兼顧經濟、長遠發展、政府稅收、國內政治、地緣因素、國家安全等因素,所以很難真正實行。國與國須仰賴貿易,多數情況下可以達成貿易協議,不過最終的貿易規則仍會反映各國的還價能力。

        如文前所述,英國擁有資源是爆發工業革命的條件之一,缺乏資源的荷蘭走了發展金融的路,明清時期的中國江南同樣也因缺乏資源而發展勞力密集的手工業。由此可知掌握資源是重要的,中國出產的煤礦不足以滿足國家現代化的需求,為了維持發展故須仰賴進口,但一味依賴市場功能非明智之舉,中國再次崛起的關鍵就是否能克服資源障礙,如能發展另類能源,21世紀將可能是中國的世紀。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完善的法律制度並非現代化的先決條件,反過來說,法律制度是隨著經濟發展而演進的,如韓國、臺灣、香港的制度皆相當紊亂,當社會富庶後就自然有所改善。因此中國要有完善的法律,必須先發展經濟,實現工業化。而民選政府未必適用於中國的國情,因工業化國家的政府不適合由全民普選產生,且民族複雜的國家實行普選容易造成排斥異族的情形,造成國家分裂。再者,民選政府仍有特權階級,並不是完全平等;非民選政府也能夠體恤民意,如新加坡即為一佳例。

        最後,本章以「重返東方」 (ReOrient) 作結,提到200年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約佔全球的33%-39%,而整個東方約佔全球的比重達60%-67%,這個比例在過去2000年裡大致變化不大,意即東方在從前是世界的中心。而東方在近代一度遭到挫折,如今又崛起,福格爾 (Robert Fogel)預期中國在2040年將會佔全球生產總值的40%。只是當全球經濟將重返東方時,中國將會面臨很大的外在阻力,強權國家為了確保自己的霸權地位,會阻撓另一個強權的崛起。

 

中華民族的智商

        英國心理學教授林恩在《從進化論的角度來分析各種族智商的差距》一書中的結論顯示人類智商最高的種族是包括中國人、日本人和韓國人在內的東亞人。東亞人的腦容量、反應速度都是比較快的。由於將不同地方居住的相同種族作測試,其智商皆相當接近,因此判斷先天條件是決定智商較大的因素。

東亞人智商偏高的原因可能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淘汰定律有關。當人類自10萬年前離開非洲向外地遷徙,選擇往寒帶與溫帶的人類,一方面自然的基因發生變化;一方面因生存條件較嚴峻,因此較高智力的人存活下來,將基因傳給下一代。東亞人既是智商較高的種族,理應有較高的文明水平,此從中國在戰國時期已經有冶金技術、西元前4世紀開始使用指南針、漢代發明造紙術、宋代發明印刷術、隋唐已有使用科舉制度等各種領先同期世界的科技制度窺得。

 

尚可商榷的幾個議題

        本書以宏觀的角度比較明清時期的中國與西方,並嘗試對近代中國積弱的形象提出辯解,但也因其「平反」的立場,所以部分的論述似有幾個地方尚可商榷。如作者舉「地心說」的例子認為中國並不限制新學說的傳播,但是作者似乎忽略了天文學在中國並不是屬於科學而是政治學,一般人不能私自對天文作出解釋,否則將受到刑罰。又如拋出假使歐洲人未東來的疑問,我以為作者回答的分析可能建立在錯誤的假設之上,其認為中國會發生大規模動亂造成清朝覆亡,但就事實來看,是歐洲人加速了清朝的覆亡,對於清朝有沒有能力抵抗叛亂這一點,文中就略而不談了。另一方面,在最後一章的展望中,作者硬從歷史中去探尋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源流,看起來似乎有些牽強且不必要,同樣的例子也反映在附錄中將中華文明早期的先進發展與東亞人的先天的高智商作連結,這樣似乎擯棄了書中一再提及的「挑戰與回應」模式了。且附錄關於智商的探討,其本身是具有爭議性的研究,如今也有許多持反對意見的論述。



[1]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黃中憲譯,《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臺北:遠流出版,2009)

[2]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著;魏鳳蓮、張穎、白玉廣譯,《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北京:北京大學,2007)

[3]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著;邱澎生、呂紹理、巫仁恕、林美莉、張寧、連玲玲、陳巨擘、楊淑嬌、劉士永譯,《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臺北:巨流出版,2004)

[4]嬌燕(Pamela Kyle Crossley)著;劉文明譯,《書寫大歷史:閱讀全球史的第一堂課》(臺北:廣場出版,2012)

[5]彭慕蘭、史蒂夫‧托皮克著;黃中憲譯,《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臺北:如果出版,2007)

[6]貢德‧弗蘭克(Andre Gunder Frank)著;劉北成譯,《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7]傑克‧戈德斯通著;關永強譯,《為什麼是歐洲:世界史視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浙江:浙江大學,2010)

[8]梁柏力,《被誤解的中國─看明清時代和今天》(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頁191-24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