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概述

本文是〈傳說與史實:以楊淮為中心〉的摘要[1]。作者鑒於白堠鄉早期的家族史除了少量的文獻記載外,只有傳說資料。故作者從此方面著手,解釋「鐵爐」、「鬼子擔銀」與「楊李相㔉」三個口頭傳說的形成。在本章中,作者並不是要指陳傳說的真偽問題,而是試將其放入當地的歷史脈絡中,一則透過百姓對傳說的解讀,一則輔以國家的典章制度、現實的社會變化,展現白堠鄉從宋代至明末的社會變遷過程。

 

貳、鐵爐壩與楊氏開基

在乾隆二十六年的《楊氏族譜》並沒有提到楊氏始遷祖與「鐵爐壩」有關,但在的《大埔楊氏始祖四十一郎公人名辨》則已有附會的記載,略云:「繼而四十一郎公往清遠都百侯鐵爐壩為鐵匠。」民間傳說四十一郎原住在北塘,受邀到白堠並在該地從事打鐵的工作,他發現白堠比北塘更適合居住,於是遷居到白堠,後人為了紀念祖先的開墾,遂將該地命名為「鐵爐壩」。

遷居的原因,在另一個傳說中有比較細緻的描述,該傳說指出四十一郎有一年過年回北塘時沒熄爐火,半個月後回到白堠後發現爐火仍旺,且飼養的小雞也孵化了,所以認為該地是一塊風水極佳的地方。但是作者敏銳的發現「鐵爐壩」的傳說在大埔是很常見的,如在白堠南山有張氏遷居故事,以及白堠廓山「張盛壩」的地名由來,二者皆與此楊氏的情節幾乎一樣,只是人物稍微改變而已。因此作者認為,將祖宗說成鐵匠與三山國王的地方民間信仰有關,當地的三山國王為紅臉、黑臉、白臉國王,其中紅臉國王即為鐵匠,將鐵匠神化所代表的意涵可能與身分認同有關,因為當地的畲族土著沒有鍛造的技術,《廣東大埔大麻郭氏源流考》中曾記載來自中原衣冠之族的祖先到了大麻開墾後「覆以餘力,從事鍛冶,以供當日土著民族刀耕火種之需。」誠可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

 

參、鬼子擔銀與楊氏發家

「鬼子擔銀」要與「楊鍾結盟」的傳說一起看,「楊鍾結盟」指的是楊氏遷居白堠後發展並不順遂,五世祖楊寧被老虎吃掉,四十一郎因此沒有兒子,要由四十二郎過繼。當時楊、鍾兩家比鄰而居,且因兩家皆人少力單而常受欺負,六世祖楊安於是採取了結盟的策略,兩家立誓互相幫助,甚至在墳墓上互刻姓氏,楊氏才逐漸壯大。

而「鬼子擔銀」則是楊家得到一筆意外之財的傳說,相傳楊家的富鄰請了一位風水師看墳地,後來風水師因效率慢而受到主人冷落,風水師氣不過,於是打包回家,卻被楊家母子發現了,母子熱情地款待風水師,風水師為了表示感謝,遂將原先看好的富鄰好墳轉送給楊家。葬後的幾個月,便有過客寄存貨物在楊家但卻沒有來領,半年後楊家打開貨擔發現全是白銀,因此發了大財。

 

肆、楊李相㔉與楊家轉型

「楊李相㔉」的故事首見於楊淮的五世孫楊之徐的〈八世祖直齋公祭簿序〉,後來六世孫楊撥元在〈八世祖直齋公行狀〉中的紀載則更詳細,1930年的《大埔縣志》也擇要記錄此事。楊之徐講述楊淮因家族「鬼子擔銀」為致富後,仍為富仁義、禮賢好施。但楊淮的二兒子被李某殺死,於是楊淮向官府提告,未料李某則揭發楊淮的姪子楊湯、楊孔與山賊張璉為伍的事體,楊淮的大兒子因此也被牽連入獄。最後,纏訟了數年,因理刑某公的幫助,楊淮的大兒子終被釋放,並且將李某伏法。

在楊撥元的版本中,李某的名字為李相,是村中的大族,平日魚肉鄉民,並覬覦楊淮的財產,故企圖趁著張璉作亂時併吞楊家,殺害了楊家百餘人,楊淮的姪子楊舜、楊湯遂借張璉的兵復仇,亦殺李家百餘人,所以才有打官司之事。後來楊淮為了報答楊湯,修建「萬聚園」並立了牌坊,囑咐子孫祭祀,此園道了1950年代才因「移墳上山」政策被移除。

 

伍、故事解讀

作者提供了兩個觀點來解讀「鐵爐壩」的故事,首先援引劉志偉的研究指出明清族譜融合了宗法觀念與祖先崇拜的兩個系統,族譜的早期記載多半是後人所建構的,先祖的生卒年皆含糊地寫俱失傳、兵燹失記等理由,而取「郎名」的傳統則表示當時受到了畲族的風俗所影響。其次是白堠居民與畲、瑤族的關係,謝重光、房學嘉等學者的族群融合說指出粵東的地區的居民變遷,應是古越人、畲族等土著在宋明以後與外來的漢人通婚融為客家人,因此粵東有著深厚的畲瑤文化傳統,作者又從幾個民間信仰與傳說作為印證。在信仰方面,有紀念潮州畲婦抗元的許夫人廟、紀念楊勇與林為除掉畲族惡霸的楊林太公廟、以及畲族的狗頭王廟;在傳說方面,賴家與蔡家易居的故事則是由畲民移居平地的情節所附會而成、蔡仙圳的傳說是代表畲族從不定居的「刀耕火種」因水利設施轉變為定居的農田耕作。

對於「鬼子擔銀」的故事,作者則是比對《蕭氏祖譜》、《池氏祖譜》中的紀載,指出不僅是楊氏,整個白堠在14001500年中表現出特別繁榮的景象,但是此期卻賊亂不斷,社會相當動盪,因此作者認為白堠的富裕與參與寇盜有關。白堠地型環山,不易管轄,其「盜俗」可以從饒平縣增設大埔縣窺知,《蕭氏祖譜》中其先祖曾向官府請求重新圈佔,略云:「大兵爭剿,本米迷失甚多,思無可補。只將山腳塘山併雙公坪、青草湖、賴家營、犁別寨、平山一套,山埔頗堪種作薑、薯、青藍等物……」作者對照蕭家在民國年間繳納的賦稅,斷定蕭家對該地的控制權一直存在。作者認為蕭家以向官府包納賦稅為條件,圈佔山中沒登記的土地,再倚靠自己的身分和權勢向山民收租以繳納賦稅。但該地的山民作亂嚴重,常因災荒到外地掠奪,而蕭氏正是他們的窩主,因此蕭家與山民的關係便格外令人玩味。楊家也有類似的情況,楊家移居的白富坪、富宅溪都是聚以為盜的地方,楊安曾八次被請去參加鄉飲酒禮,也反映了官府對此地居民的攏絡態度。作者透過還原當時的社會脈絡,挖掘出隱藏在「鬼子擔銀」傳說下,居民「以盜致富」的歷史事實。

        「楊李相㔉」的故事本身也隱藏了許多歷史真相,張璉叛亂後,建立了飛龍國,而楊舜的貢獻極大,是亂賊中的頭目之一。傳說故事中李、楊家族各被殺百餘人,作者的理解是楊舜借張璉之兵攻擊有異心的李家,而楊家的傷亡則為官兵所殺,這亦使得村落的姓氏產生結構的變化。「張璉之亂」平定後,政府為穩定粵東,實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設縣、設巡檢、調整里甲,減輕縣民的負擔。另一方面,官府積極推行教化政策,經過了近百年的教化後,白堠人完全改變了過去的傳統,地方的結構亦產生變化,受過儒學教育的士紳慢慢崛起,其中也包含楊家,他們的後裔通過編纂地方志,將祖先重新塑造和轉型。


後記

作者嘗試以民族學的角度去解構傳說故事,例如在楊勇與林為除掉畲族惡霸的故事中提到畲族首領「佔據」南山,即反映畲族才是當地主人,楊勇、林為兩人向天師府求法的情節則是「正統」地位的象徵。但解釋傳說有時難有定論,在許多解釋的過程中,作者在行文中也表達了不確定性。例如在「鐵爐壩」的故事中,作者也注意到《廣東大埔大麻郭氏源流考》可能受到客家人源流傳說故事的影響。又如在解釋楊家人被老虎吃掉的傳說,作者認為此可能是在參與寇盜時喪生,似乎太過牽強。



[1]蕭文評,《白堠鄉的故事:地域史脈絡下的鄉村社會建構》(北京:三聯書店,2011),頁30-1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