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過許多關於抽菸的俗諺,例如:「飯後一根菸,快樂似神仙。」或是「我抽的不是菸,是寂寞。」諸如此類等等。這些話語都試圖想要傳遞一個概念,即抽菸是解憂的、是舒暢的。我不抽菸,對於這些形容自然無法體會,不過我完全相信他們所言。其實如果不考慮二手菸對他人的危害,抽菸是很好的嗜好,我曾看過一個節目(應該是NGC)指出,將抽菸人口提升至某個比例對經濟發展而言是有好處的,理由之一是因為國民均壽降低,可以減少政府退休金支出。

        講起抽菸的歷史,其實頗富趣味的。菸草原產於美洲,是當地土著在進行儀式的時候所使用。北美的休倫人傳說指出,有一次發生大災荒,部落會議決定請求大神幫助,結果女神降臨後留下了三樣植物,分別是玉米、馬鈴薯與菸草,菸草也因此被冠上了「神的禮物」之名。美洲土著抽菸的方式跟現在差不多,馬雅人用玉米葉裹住菸草、阿茲特克人則把菸草碾碎點燃用鼻子來吸,有些部落會用石頭製作菸管,或是在菸草中摻入蝦粉等調味料。

        菸草漂洋過海全因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的水手。更確切的說,歐洲人第一次看到菸草是14921012日,是的!就是他們登陸的那一天。根據航海日誌的描述,當地的土著給了哥倫布艦隊水果、木槍還有一些「帶有香味的乾葉子」,當時歐洲人還不知道這些葉子的用途。至1028日,哥倫布到了古巴,他派水手德傑伊上岸打聽情況,德傑伊看到土著們在吸乾菸草,基於好奇心,猶豫了一下後決定嘗試,結果他一吸就上癮了,成為歐洲第一個菸民。哥倫布回到歐洲後,早已變成菸蟲的德傑伊非常不明智地在公眾場合下哈了一根,鄰居看到口鼻冒煙的德傑伊嚇得不知所措,德傑伊最後被抓起來關進大牢,結果等到幾年後出獄,他發現他的同胞們也已經在吸菸了,簡直是坐冤獄。在英國也有類似的例子,沃爾特‧羅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是英國抽菸的先驅,有一次他在宮廷裡吸菸,女僕以為著火了,情急之下將手上的啤酒往他身上澆去,弄得羅利爵士一身狼狽。萬事起頭難,菸草漸漸的被接受,起初在英國的碼頭上,常常可以看到人們圍觀,驚奇地看著一群在吐白煙的水手,怎料到後來抽菸成了全民運動,連伊莉莎白女皇也在吞雲吐霧了。就像現在一樣,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聞二手菸,當時也有一些非議,例如有人抱怨戲院裡面抽菸的人像是「冒白泡的牛」,還有一個市民的妻子說道:「男人都被臭烘烘的菸草殺死了,英格蘭的男人都快沒了。」

        菸草剛傳入歐洲時被視為藥材,1577年的人們認為菸草可以治癒三十餘種疾病,包括了口臭、寄生蟲、牙痛等等,甚至包括癌症。總之,人們並未把身體不佳與抽菸作連結。我們現在可以知道,真正的情況正好相反,抽菸是導致不健康的元兇。事實上,1603年登基的英國詹姆斯一世(James I)也反對吸菸,他匿名投稿了一篇名為〈對菸草的強烈抗議〉的文章,指出抽菸是一大惡習,是對上帝的褻瀆,同時也認為抽菸有害大腦、損傷肺腑。可是他的主張並沒有得到迴響,英國人還是照抽不誤,詹姆斯一世於是憤而將菸草關稅提升到百分之四千,他沒想到的是,這樣不合理的徵稅反而導致了走私,以及英國人開始自己種植菸草的風氣興起。詹姆斯一世最後終於想通了,分別在1604年、1608年減輕稅收並開始由國家壟斷菸草進口。

        回到美洲看看,菸草對於殖民地的影響亦相當重大,十六世紀後期英國曾多次在北美殖民,最後都宣告失敗,十七世紀初維吉尼亞公司能夠成功的關鍵就在於菸草,對維吉尼亞的移民來說菸草就像黃金一樣,成本低,利潤高,又適應當地的環境。說種了菸草等於種了錢,一點也不誇張,因為菸草真的是錢,例如1619年,一個新娘可以用五十四公斤的菸草來換。不過種植菸草的盛行也意味著需要大量的人力,黑奴的買賣在1619年以後也伴隨著菸草種植而興起。

        現在抽菸的人,如果沒有菸抽大概是難以忍受的,以前也一樣,十八世紀英法兩國打的不可開交時,彼此仍有一個共識,即允許兩國的菸草買賣持續進行。菸草還與美國獨立有著重大的關係,美國獨立的原因之一為殖民地的利潤被母國所剝削,其中《航海條例》限制美洲的產品只能由英國的船隻裝運,並禁止維吉尼亞自行生產加工任何成品,以免減少英國的利潤,因此維吉尼亞的住民又把獨立戰爭稱為「菸草戰爭」。此外,法國支持美國獨立,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得到的一筆法國貸款也是由菸草作為擔保品的。

        然而,現在的抽菸方式又是怎麼出現的呢?其實完全是一場意外。原先英、法的貴族習慣將菸草碾碎用鼻子吸,而且還有宛如儀式的規矩,隨之出現的是大量精美的鼻菸壺,後來才開始轉變為比較方便的雪茄。紙捲菸的產生,是因墨西哥戰爭時,有位埃及砲手用紙管裹火藥增加了大砲的威力,因此得到了一磅菸草做為獎勵,但他的菸斗剛好破了,於是就依樣畫葫蘆,把菸草捲在紙裡面,發明了紙捲菸。1856年以後開始有了紙捲菸的工廠,後來火柴製作的技術獲得突破,不再容易誤燃,人們可以方便地隨時點菸,紙捲菸遂大受歡迎。香菸進一步的普及是在十九世紀六零年代,這要歸功於俄亥俄州的一個農場培育了一種名為「柏萊葉」(bright leaf)的菸草,拿破崙三世(Napoleon III)為此著迷不已,每天都可以抽五十根以上。當然,還有菸商廣告的加持,他們把抽菸的感受捧天花亂墜,試圖傳達給消費者抽菸的是美好的,當時的文學、戲劇中都可以看到抽菸的角色。

我以上所言,大部分是來自:達‧托比‧馬斯格雷夫(Dr Toby Musgrave)、威爾‧馬斯格雷夫(Will Musgrave)合著;董曉黎譯,《植物帝國:七大經濟綠寶石與世界權力史》(臺北:序曲文化,2008)。而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黃中憲譯,《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臺北:遠流出版,2009)也提到了菸草傳到中國的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參考看看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