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大屠殺.jpg         這個故事是來自尼古拉‧孔塔(NicolasContat)所撰《印刷工趣事》的其中一篇,他敘述1730年巴黎兩位印刷工人因受不了師父(同樣的也具僱主身分)長期不合理的待遇,因而決定採取以惡作劇的方式對師父進行反擊,藉此宣洩不滿,其惡作劇的方法就是從「貓」下手,其過程饒富趣味(當然也有一點血腥),且展現出十八世紀法國工人階級的文化,故事的內容大略如下:

        傑侯姆(Jerome)與雷維耶(Léveillé)是兩個印刷工學徒(apprentice),經過了一整天的辛苦,好不容易可以捲入溫暖的被窩享受一夜好眠,可是事與願違,外頭的貓吵得他倆一刻也不得安寧,這些貓後面的靠山是師父與「資產階級」(bourgeois),這一夜好覺顯然睡不成了,可是明日一早他們還得早起做一堆瑣事,比方給水槽加水、為鍋爐點火。說真的,那些讓新入行的學徒來做就可以了,不知為何師父硬要全部的職工(journeymen)都參與。

        天還沒全亮,印刷廠內職工和學徒都到齊了,當然除了師父和師母以外,因為他們還在睡呢!即使中午他們也未必會到─除非師父心情不好想找個學徒罵罵。雷維耶對此感到憤恨,他的老爸是屋頂工人,因此他也學到了一身飛簷走壁的好工夫,除此他還有一項特殊的專長,就是上帝賜給他一副特殊的好嗓,雷維耶學起周遭同仁的聲音都可以學得維妙維肖,因此他想到了一個好點子可以愚弄一下師父。

        雷維耶一連幾天夜半時都爬到師父家的屋簷上,喵喵地學起貓的叫聲,結果出乎意料的成功,連周遭的鄰居也感到驚慌,開始流傳女巫出現了的傳說,又說那些貓必定是施咒者的代辦物,應該要請神父出面設法。又幾天,師父再也受不了啦,他決定採取行動,可是他不找神父,而是去印刷廠找職工來趕貓,雖是趕貓,不過師母特地交代千萬別傷了「小灰」─那是她最喜愛的一隻貓。

        有了師父的命令,捕貓大隊很快地就成軍了,傑侯姆與雷維耶決定來個大掃除,其他職工也加入了他倆的行列,那是當然的,因為主人愛貓,所以他們必須恨貓。工人取出印刷機的橫桿、掃帚柄用來當做武器,並在閣樓和儲藏室窗戶的外邊掛上了布袋,用來捕捉想從窗戶邊逃脫的貓咪。打手一一點名、列隊準備進行這場「慶典」,第一個目標就是小灰,沒有其他原因,因為他是師母最愛的貓咪,雷維耶快手出招攻擊牠的腹部,傑侯姆接著將牠給了斷,為了不要留下線索,雷維耶將小灰的屍體塞到了水溝裡面,其他的貓也難逃大劫,要不就一命嗚呼,要不就掉進袋子準備受工人的玩弄。審判開始了,一個刑吏在前,旁邊是一列工人組成的衛兵,甚至是告解的神父、陪審團都一應俱全,「判決是死刑」法官說道,貓兒即將要被處以絞刑吊死。工人們開心極了,大夥笑彎了腰,享受這場勝利。

        突然,就在這個節骨眼,師母竟然來了,看到血淋淋的刑場,不花容失色,她想到了心愛的小灰,工人們顧不得神聖的審判還在進行,連忙向師母否認掛在上頭的那個是小灰(因為小灰早已在橫屍在水溝內了),他們齊聲表示對師父一家是絕對尊敬的,絕對不會做出那樣傷天害理的事情。在師母還在呼喚小灰之際,師父也來了,「哼!一群無賴,不幹活在這裡殺貓。」師父生氣的說道。師母試著想跟師父說一件更嚴重的事情─那就是小灰,這群工人簡直是在對她汙辱。

        師父和師母隨後就離去了,留下一群自在的工人,他們迎接勝利,各個欣喜若狂,尤其是師母氣炸了的表情,堪稱經典中的經典,工人們將這段改編成舞臺劇,由雷維耶主演,在印刷廠中演了不下二十遍,按印刷業的專業術語就是「複本」(copies)。

        喔!資產階級被工人階級(working class)嘲弄,多麼精彩的故事,雷維耶不但得到了掌聲,獲得了全體印刷廠職工的尊敬,他是個英雄!

        故事說完了,但若想要了解「貓大屠殺」的意義,必須從故事主角的身分開始觀察起,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整件事幾乎都是雷維耶一手策畫,傑侯姆只是一個跑龍套的配角,本書作者丹屯亦表示傑侯姆極有可能只是記錄者孔塔臨摹自己的形象所杜撰的人物,無論如何,要注意的是他們的身分是「學徒」,學徒身分最低,必須最早起、工作最多,還得忍受職工與師父的咆哮,而他們的伙食卻是最糟糕的,他們吃的是剩菜,有時廚子甚至把剩菜拿去賣掉,他們只能吃「貓食」,所謂的貓食就是太老、難以下嚥的食物,若真的要餵貓,恐怕貓咪會掉頭就走。

        這不合理的待遇使主角將焦點集中在貓身上。在當時,資產階級總會飼養貓咪,其所謂的飼養並非養於家中,只是平日餵食,偶爾玩弄一下罷了,貓咪在外任意繁殖,成群結隊在巷弄之中,有時徹夜叫春,弄得學徒不得安寧,雷維耶決定改變這個不平等的現狀,且碰巧師母就是一個愛貓人士,新仇加舊恨,於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大屠殺在此譜下序曲。

        但就如此而已嗎?我們可以發現這不是一場普通的屠殺,他們還給貓咪「判刑」,這代表的可能不僅是娛樂效果而已,那麼,貓在十八世紀的歐洲人中必定有其特殊的意義。民俗學家發現歐洲人在狂歡節(Carnival)時總會有一些經世駭俗、顛倒社會規範的行為,這也是學徒們惡作劇的大好時機,他們自組「靈修團」(abbeys),百無禁忌的狂歡,貓在裡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勃艮第(Burgundy),年輕人抓起一隻貓,輪流扯牠的毛,惹牠喵喵叫,藉此戲弄戴綠帽子的丈夫,他們稱之為「弄貓」(Faire lechat),德國人則稱此為「貓式音樂」(Katzenmusik),可能源自貓遭受折磨時發出的哀號。

        聖約翰紀念日(6月24日)時,群眾在戶外放火,從火上跳過去,圍在四周跳舞,然後把具有魔力的物件丟進火堆,藉此為下半年驅煞祈福,受害者自然又是貓。各地的情況略有不同,不過大同小異,例如巴黎人習慣裝個布袋後再燒,聖夏蒙 (SaintChamond)的人則在貓身上點火,然後在後面瘋狂的追逐,這日的慶典於是就搭配上了獵巫(witch-hunting)的熱鬧氣氛。

        在近代歐洲虐待貓似乎成了一種平常的事情,法國甚至有「像爪子被拔除的貓一樣有耐心」的俗諺,那為什麼總是拿貓來開刀?從民間故事、迷信中的豐富資料顯示貓的形象總是不佳的。首先他被認為與巫術有掛勾,夜晚的貓被視為魔鬼,當群巫重會開始的時候,魔鬼會化身為大公貓親自主持盛會。就算沒有與魔鬼掛勾,貓也被視為有獨自的魔力,在安茹(Anjou),貓如果進入麵包坊,那麵包的膨脹就會停止,在布列塔尼(Breizh),貓若擋住了漁夫的去路,那就會妨礙漁獲。另外,貓也被影射成與性、女人有關,法國就有一句俗諺為:「好好照顧貓,討個漂亮的老婆」,又或者形容女人「戀愛時像隻貓」。

        前述這些熱鬧的節日本來是人人都可以參與,可是到了十八世紀時,職工被排除在外,他們於是藉由「公會」自己舉辦,在11月11日的聖馬丁節(Saint Martinsday)他們模仿審判會,接著自己舉行餐會。以印刷工人協會為例,入會必須繳納會費,若違反規定也必須繳納罰金,也有種種的相關規矩,而他們會給工人舉辦餐會或其他的慶祝會。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印刷工人的勝利代表什麼?雷維耶演了不下二十次,按印刷業的專業術語就是「複本」(copies)。這代表了什麼?印刷工人的勝利而已嗎?也許不盡然,作者丹屯就提到,他實在摸不透這些工人的行為有何好笑,為何他們能夠如此欣喜?丹屯引人類學家的觀點為這個故事下註,人類學家認為最不透光的地方就是穿透異文化最理想的入口處,要了解貓大屠殺的笑點就必須掌握「技工文化」(artisanalculture)。印刷業與其他工人有一點最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他們必須「識字」,但程度不見得非常好,所以我們不能把孔塔記錄的故事當作忠實呈現事件經過的文本,儘管如此,孔塔寶貴的資料仍可作為開拓民族學的文本分析(ethnological explication detexte)。回到文本上,貓的大屠殺其實可以看作是一場對師父和師母的反動,只不過他們拐彎抹角而非正面交鋒,文本中除了敘述學徒的非人待遇外也清楚傳達全體工人對於資產階級的恨意─「師父愛貓,於是他們恨貓」。還有一點也是重要的,貓有「性」的象徵,正好適合用來攻擊師母,孔塔刻意將她與小灰連接在一塊,文本中師母就成了淫蕩、為貓癡情的人,彷彿他是在公開場合叫囂、發情的母貓,巧妙的是他們還順便挖苦了師父是個戴綠帽傻蛋。

        當然會導致這樣的仇恨,外在的環境也是一主要因素,十七世紀的下半葉,大型的印刷廠在政府的支持下以經逐漸淘汰小型印刷廠,而後師父也傾向直接僱用沒有經過學徒階段的「黑牌印刷工人」(alloués),這意味著有些人必須失業,職工的處境越來越惡化。在印刷業剛興起時情況不是這樣的,孔塔本人就相信那職工與師父一起並肩共事的美好時光曾經存在,所以他在故事的文本中寫道:「只有師父和師母正享受睡眠的美味。那使得傑侯姆和雷維耶懷恨在心,他們決定不要成為倒楣鬼,他們要主人和女主人一起作伙伴。」即是要恢復過去理想國的一條線索。

    摘自:羅伯‧丹屯(Robert Darnton) 著/呂健忠 譯,〈工人暴動─聖塞佛倫街的貓大屠殺〉,《貓大屠殺─法國文化史鉤沉》(臺北:聯經出版,200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