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讀書偶記 (15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已連續摘了兩篇《上學記》(臺北:木馬文化,2011)的內容,一篇是關於胡適(點此連結)、一篇是關於吳晗(點此連結)。本已無心再寫,但後來想想,為這樣一本好書做介紹,是必要且值得的,所以我又寫了底下這幾段短文,談談此書的特色,兼論我讀史學家回憶錄的樂趣。

        歷史學家的回憶錄讀起來是總是富有趣味且具啟發性,因為書中不僅濃縮了歷史學家一生治史的心得,也可從他對人事物的評價、學思歷程,看出他研究的旨趣所在,這是很重要的,例如我有一次聽張元老師講周公攝政問題,老師舉了徐復觀和屈萬里的看法為例,前者主張周公稱王,後者則否之。老師問同學為什麼?後來解釋道,因為徐復觀是武人,而屈萬里是文人,兩人的看法,及其所關懷的焦點當然不一樣。

        回憶錄大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自己寫的;一種是口述訪談。自著者如何炳棣的《讀史閱世六十年》(臺北:允晨出版,2004),既然是一家之言,也沒什麼好客氣的,讀起來除了欽佩他學問好,還覺就覺得他是一個自視甚高的人。何炳棣人緣不好是大家都知道的,最為人所知的便是他與張光直的事情。《上學記》中也提到何炳棣,說他是在西南聯大的時候負責管理歷史系圖書館,總是不讓人借書,說:「那個書不能借,大家都要用。[1]」後來何炳棣在寫《明清社會史論》的時候,回憶道:「我曾幾度函請寧波范氏天一閣提供明代登科錄的微卷,都無結果。[2]」兩相對照,何其諷刺。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兆武在《上學記》(臺北:木馬文化,2011)裡說他不太欣賞吳晗,覺得吳晗講課時把歷史切的太零碎,細分成官制、經濟等許多專項,以致於缺乏整體觀點。我個人認為這樣倒是挺好的,果然每個人的觀點都不同。何兆武還覺得吳晗的政治味太重,例如他的《朱元璋傳》經過好幾次修改,明顯諷刺蔣中正。後來清華大學給吳晗立了銅像,何兆武很不諒解,他覺得論學術、論名望,吳晗都不是第一流的人,可見得立銅像也是政治操作。《上學記》中還透露了三個吳晗鮮為人知的故事,把吳晗講得獐頭鼠目的。

        一、何兆武的姊姊畢業後到校外租屋,租了一個小房間,吳晗就是二房東。他不但做二房東,吃相特別難看,常常藉口有親戚要來住,然後趕人搬家,何兆武的姊姊被趕了好幾次,卻不見其親戚。

        二、日本飛機來轟炸的時候,梅貽琦是西南聯大校長,很有紳士風度的疏導學生,不失儀容地慢慢走進防空洞。反觀吳晗,一聽到警報臉色就變了,一副驚惶失措的樣子,還滾帶爬的跑去避難,少了學者的氣度。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學記》(臺北:木馬文化,2011)是何兆武的口述回憶錄,我讀了此書才知道何兆武在西南聯大結束後曾短暫來過臺灣,任教於建國中學。他在此書中提到了殷海光、馮友蘭、梁啟超、胡適等許多名人,其評價也十分有趣,例如他說他以前對殷海光的印象不太好,後來得知殷海光在臺灣的情況,才自覺早年的印象錯了。何兆武是這樣評價胡適的,他說:

對一個學人應該有兩種評價,或者說有兩種標準,一個是學術研究方面,看他是不是有貢獻。另外一個標準就是他對時代的影響。有很多人對時代的影響太大了,包括梁啟超、胡適,他們影響了整個一個時代的風氣,就不宜於專業的角度來衡量。他們在某一個專業的研究上可以未必有多大貢獻,可是他們對於整個時代的影響實在太大了,包括郭沫若在自傳裡都講,他們在個時代的青年幾乎沒有不受梁啟超影響的。……和梁啟超一樣,胡適的功績在於他做為一個宣傳家宣傳新文化,可以說相當於西方的伏爾泰,他們都是領導一個時代風氣的先驅,功績是偉大的。[1]

讀者應該體會的出來,何兆武這樣的說法,其隱喻是他覺得梁啟超與胡適在學術上的貢獻不高,但仍肯定兩人的思想。之前聽張元老師的課,他也打趣的說清華四導師中學問較差的是梁啟超。可是何兆武仍覺得胡適的思想有其侷限性,他繼續寫道: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網路上在討論鴉片戰爭是怎麼個打法,結果有人回應提到中國人用婦女的尿去潑洋人,友人轉給我看,問我是否有此事?答案是有的,這種戰法叫做「厭勝」,就是用一些東西去詛咒人,讓人生病或達到某種效果,唐代武則天要當皇后的時候,就去揭發王皇后用「厭勝」。「厭勝」有很多東西可以寫,我改天再寫一篇,林富士教授有一篇名為〈厭勝的傳統〉的短文,大家可以先參考。

「厭勝」若與女性的生殖部位有關,又統稱為「陰門陣」或「厭炮」,是明末以後興起的招術。魯迅有一本叫《朝花夕拾》的小說曾提到太平天國年間,叛軍在官兵攻來的時候,就叫女生出來站一排把陰部露出來,他們認為這樣官兵的大砲就打不出來了。這也很複雜,大家請自行參考文後所附的四篇文章。

回過頭來講鴉片戰爭的「厭炮」吧!這是記載在《夷氛聞記》的故事,作者是梁廷柟,記載如下: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昨天在網路上亂逛,看到有人考據起孔子的身高,後來就連到了一個名叫「有電勿近 funp:kamuo」的部落格(點此連到部落格),其中有一篇圖文頗有意思(點此連到網誌)

文中先援引《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長九尺六寸」的記載[1]。然後作者覺得孔子的鞋子很詭異,似乎太長了,問道:「這在人體姿態上是無法成立的,他駝著背站著,兩個腳掌理當在裙擺內的後方,怎鞋子跑到前面來?」作者認為如果像下圖(中間)一樣,孔子的鞋子會長的不合理,莫非是孔子穿雪橇?因此作者提出的解答是:「孔老夫子在裙擺裡,是屈膝坐在板凳上的。

20121022圖片來源:「有電勿近 funp:kamuo」部落格,〈孔夫子的鞋〉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星期貼了一張民國十二年的克寧奶粉廣告(點此連到網頁),友人看覺得十分有趣,問我還有沒有相關的新聞。我這幾天有特別留意,又找到了一篇1947年賣假克寧奶粉的新聞。[1]事情的經過就是有兩個不肖青年在賣假奶粉,謊稱是美國克寧奶粉散裝,色澤、味道都跟真品一樣,但是一沖泡後就原形畢露了。原來是真品參麵粉,泡過之後有酸味,喝完以後還會腹瀉,已經有很多人受害了。由於原文稍長,字體還算清楚,就不逐字打了,可參考下圖:

20121017  

值得留意的是售價兩萬元,可見通貨膨脹之嚴重。我繼續找後面年分,發現1948年還有兩則新聞的標題是「克寧奶粉有供無求,喊價疾跌罐頭品看小」以及「克寧奶粉跌後回升,粵廈幫客運來甚多」,雖不知具體價格,不過可推測通貨膨脹是持續惡化的,因為1949年有一條新聞的標題是「克寧奶粉高見廿三萬五」。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禮拜上課又差點睡著了,上課打瞌睡是難免的,古人也一樣《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 弗聽。」舉這個例子似乎不太恰當,老師並不像商鞅一樣講無味的東西。我倒想起《左傳‧宣公二年》有一則因為打瞌睡而救了自己一命的故事,原文如下:

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牆。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及溜,而後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羣臣賴之。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袞不廢矣。」猶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闢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歎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這段古文,如果逐句的翻譯,意思是這樣: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1009

    今天在圖書館的期刊區偶然看到《時報》,這是清末民初維新派創辦的報紙。之前有讀過一些學者研究民初廣告的論文,於是我就想說翻一翻,看有沒有關於壯陽的廣告,果然找到不少。而且居然還看到「克寧奶粉」的廣告,想不到雀巢公司在這麼早就推出這款產品了,包裝跟現在還差不多呢。

201210091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坤輿圖說》是傳教士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著的地理書,全書共分上、下兩卷,在下卷中有32幅奇圖,圖片實在太有趣了,這裡就把這32張圖貼給大家看,並附上簡短的描述。

       圖片都是來自《文淵閣四庫全書》的版本,而本文的圖片註解除了參考書中原本的描述外,同時也參考了〈南懷仁的《坤輿圖說》研究〉這篇碩士論文。[1]

        先簡單說明一下,底下的圖有23幅是奇珍異獸,1幅是介紹西洋海船,最後8幅是世界七大奇景,再加上一個羅馬競技場。南懷仁為了要遵守他的信仰,所以介紹七大奇景時,不寫出希臘諸神的名字,用銅人、木星人、月祠等用語,隱晦地帶過。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買到這本書本身也是一個曲折的故事,初次注意到「狐」的問題,反倒不是民間信仰的課上,而是在中國中古史的課,課單列上有陳寅恪的〈狐臭與胡臭〉一文,提到:

疑此腋氣本由西胡種人得名,迨西胡人種與華夏民族血統混淆既久之後,即在華人之中亦間有此臭者,儻仍以胡為名,自宜有人疑為不合。因其復似野狐之氣,遂改「胡」為「狐」矣。[1]

蒐集資料後,發現《狐仙》(臺北:博雅書屋有限公司,2009)[2]一書有一節特別談到了「狐」與「胡」的問題,只是那時候沒有買,後來也就忘了這件事。直到上個月在《政大史粹》22期上看到一篇姚政志先生的論文[3],覺得怎麼作者名字好熟悉,才想起此書,於是趕緊訂了一本,碰巧大陸也出版了簡體字版本,並更名為《說狐》(浙江:浙江大學出版,2011),因價格較便宜,就訂了簡體的版本。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徐老師的《二十世紀中國的明代研究》(臺北:灣大學出版社,2011),出版沒多久我就拿到了,書中大部分的論文之前都讀過了,但修訂了許多內容,所以又再讀了一遍。然後,書就被封印在架上了。

剛剛整理書架的時候,又隨意翻一翻,發現書籤夾在23頁上,我想起來為什麼會夾在這一頁了,因為我覺得有一段寫的特別有情感,是〈第一章、明史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的結論:

其實歷史還是歷史,事實還是事實,只因明代的多元與複雜,遂使不同時空的人,能夠各取所需,自圓其說,即使歷史學工作者也難例外。但歷史學工作者的職業倫理與常人不同,除堅持求實求真,不曲學阿世,不有意地斷章取義,不刻意誤解誤讀史料外,還得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客觀態度,要較全盤地瞭解史實。如能堅守這個歷史學工作者的職業倫理,減少時空氣氛所加的干擾,或許可以對明代,這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和「多元結構」的社會,在評價其歷史地位時,能有和而不同的共識,而得出不會因時、因人、因地而異的終極結論。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史學大師彼得‧蓋伊(Peter Gay)著;天悅譯的《莫札特─佩戴桂冠的乞丐》(臺北:左岸文化,2007),對想要初步了解莫札特(Mozart)生平的入門者而言,是一本不錯的讀物。雖然第六章以後會比較艱澀,因為作者較為深入的討論莫札特的交響樂、歌劇,但總體而言,仍不失為一精彩的著作。

本書共有八章,一到八章的章名分別為:神童、兒子、僕人、自由人、乞丐、大師、劇作家、古典音樂宗師。從章節的名稱可知,此書除了是莫札特一生的順向敘事外,也是作者從各種角度來觀察莫札特的表象。

吸引我的是本書的副標題,蓋伊為何將莫札特稱為佩戴桂冠的乞丐呢?細讀此書之後,我才深知莫札特雖然在音樂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但跟著蓋伊從許多面向來評斷,會發現莫札特其實一無所有。因此將莫札特評價為一個寂寞的天才,亦是一個卑微的乞丐,自有其道理。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下午收到邁可‧鮑爾(Michael Powell)著;郭乃嘉譯的《學校不教的KUSO世界史》(臺北:麥田出版,2007),這是我在「TAAZE | 讀冊生活」用80元買到的。書很薄,只有100餘頁,我用大便的時間很迅速地看完了。這本書還滿有意思的,雖然我無法列舉,但顯然有一些錯誤,不過既然不是專業史著,也就不必太拘泥了。

書中介紹了許多有意思的逸事,例如列舉了一系列荒淫無道的教宗,以及哪些國王的死因與茅廁有關,這些故事我以前就聽過一點,現在這本書就幫我整理起來了,真是不錯。另外,書中提到路易十四第一次吃鳳梨連殼一起吃的事情,還有征服者威廉的遺體有膿瘡,這些故事倒是第一次聽到,但目前還找不到相關資料。另外有一些就真的是胡扯了,例如南丁格爾有同性戀傾向、希特勒的殘暴與他少一顆睪丸有關,這個看過就算了,不必當真。總之,這是一本看了不怎麼樣,不看也不會怎樣的閒書,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翻一翻。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今天要讀的是《異鄉人》(臺北:桂冠圖書,2004),這個版本是由莫渝所翻譯的,莫渝同時也是一個文學家,今天暫時不談他。先介紹作者卡繆(Albert Camus),他有別於一般的哲學家,他的文學作品非以強烈的哲學思維見長,但依然可以從其作品中看出他對於社會精神狀況的描寫與訴求。卡被歸納於存在主義之流,其思想、信仰、道德觀在《異鄉人》的主角上表露無遺。以下我為第一章作介紹,同時提出我個人的看法和心得。

第一章分為六節,描寫主角莫梭的生活,以其得知母親死訊為始,到他誤殺阿拉伯人後作結;第二章分為五節,是莫梭被關入監獄後的生活,主要是描寫法院審案的過程,以莫梭被判死刑與神父的對話結束後的冥思作為故事的結束。全書是以第一人稱的筆法寫作,使讀者很容易就能夠融入主角的情感,也因如此,讀者有意無意會偏向主角一邊,尤其是在閱讀第二章的判決時,無形中會因同情而對法官感到厭惡,但這是不正確的,此點稍後再細談。

「今天媽媽去世了。也許是昨天,我不能確定。」這冷漠自白是第一節的開頭,對於母親的死,主角莫梭似乎顯得默不關心,在此節的最後我們會得知他連母親的年齡也不知道,反觀其他人,他們皆對於他母親的死顯得哀傷許多。餐廳的老闆謝列斯特也有所表示,他說:「母親是誰也無法取代的。」必須注意到,這話是有深義的,這是刻意寫給讀者看的,試圖突顯出莫梭送母親去養老院的行為,接下來是養老院院長的關心,他說:「你用不著澄清,孩子。我看過令堂的檔案。你無法提供她的需要,她該有個照應。算算,她在這裡會更快樂些。」乍看之下,這話是對莫梭打個圓場,其實也有諷刺的味道,稍後我們會知道他母親在此結交了新的男性伴侶,這是院長說「快樂」的暗喻,莫梭還不知道這一點,所以他才會自我安慰的說要是把母親從養老院接回來,她必會流淚之語。然後莫梭的行為是荒誕的,他不願看母親的遺容、忍不住享受咖啡及抽菸,看到群眾啜泣哀傷,自己卻無動於衷。送葬的過程是個大熱天,他說「匆忙的進行,我什麼也不記得。」透露出莫梭對於繁瑣的儀式並不感興趣。最後寫到他搭車返家時「公車進入阿爾及爾的喜悅睡上十二個鐘頭的喜悅。」在這個小節中我們還看不出莫梭對於母親的感情,不過已經對他個性有一些了解。我們必須體會到,雖然他內心幾無波瀾,但他對於母親確實是關愛的,只是沒有以外在的形式表達。這點是重要的,我們必須謹記,在第二章的判決中,他的外在表現是導致他被判死刑的原因之一。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喜歡「安娜學派」這個名字勝於「年鑑學派」。此自然是受了汪榮祖先生的影響,誠如汪教授所言,Annales School 之名源於該派的期刊,其治史方法根本就不「年鑑」。因此這樣翻譯甚有誤導之可能,例如2009年維基百科對 Annales School 只有短篇的介紹,並寫道:「他們採取的年鑑歷史態度結合了地理學、歷史學、與社會學……」顯然不正確,我忍不住將其修正並擴大篇幅,即是現在各位看到的樣子。

如此說來譯成「安娜學派」應該是極好的,優雅又不失本意,誠如日文作「アナール学派」,亦保留音譯而不強作意譯。無奈「年鑑學派」之名已成習慣,眾人也就如此稱呼了,除汪教授以外,似乎沒有人覺得不妥。

我記得有一次我在學期報告中使用了「安娜學派」,結果被老師指正。表面上當然唯諾稱是,不過我心裡很不服氣,從此之後我用一個妥協的方法,在括號內填入補充訊息,呈現兩者兼具的型態,即寫成「安娜學派」( Annales School,即年鑑學派)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歷年記中所見的病痛,東華大學歷史學系的李沂臻在〈《歷年記》看姚廷璘的日常生活史〉已做部分的整理[1],惟其涉及的範圍僅止於《歷年記》的上、中篇,並不論及康熙十六年(1677)以後,且崇禎元年(1628)至康熙十六年間的內容與表格仍有疏漏,此二表即是在該文的基礎上,略作補充與校正。

        以下的兩個表格中,引文過長者,已略作修改,非完全節錄。表中並將病痛以粗體突顯,方便讀者閱讀。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星期看姚廷遴 (1628-1697)的《歷年記》時,看到一條有趣的材料。姚廷遴說他到蘇州的時候看到六艘荷蘭的大船以及荷蘭人,荷蘭人長得像是西洋天主教的耶穌,果然中國看洋人都覺得差不多,這也說明了天主教在上海也算是有知名度了。

        姚廷遴形容荷蘭人的衣著,他說荷蘭人的衣服只有到膝蓋而已,且袖口窄小,衣服上有許多排扣子,然後衣服兩側有口袋,他們都把手插在口袋裡,頭髮長到肩膀,有自然捲。頭上則戴著毛製的斗笠,而鞋子像是拖鞋一樣,但是鞋跟下有一塊木頭,所以爬坡也很輕鬆,且他們的襪子好像是用絨布織成的,很有彈性,不但是大腳也可穿入,又很舒適保暖。原文如下:

(康熙六年)八月,余在蘇州胥江,見荷蘭國進貢大船六隻,伴送兵舡數隻。荷蘭人品略似西洋天主等形象,但衣服竟短齊膝,小袖,胸前密排鈕扣,兩脅肋下有衣縫,見人把兩手插入。發髮至肩,自然卷轉。頭戴氈笠,足履無跟,如我地之拖鞋,鞋跟上有木底一塊,上高走跳如飛。其襪如絨,甚小,腳上脛骨俱突出,據人說此係絨布織成,其形雖小,憑你大腳,可以穿進,又暖又軟,所以筋骨俱露也。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讀筆記蒐集的材料,但是都沒用到,丟掉好像有點可惜,就姑且先放在部落格上,也許有一天會再用到吧!

《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3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書館的書是如何防盜的呢?其實是公開的秘密了,用想的就可以猜出來了。第一次借書的時候館員會告訴你條碼朝上,書背靠底。條碼朝上是讓機器感應借書,借還書的紀錄是靠這個步驟,而書背靠底則是感應消磁,如果不靠底就會消磁失敗,離開圖書館大門時感應器會狂叫。如此說來,有借書而沒消磁是不能將書帶出館外的,但只要完成或越過消磁,即使沒借書也可以把書帶出館外。雖然孔乙己說過:「竊書不能算偷。」不過我是不建議各位這麼做,喜歡的書就自己買一本吧。當要找的書明明系統顯示在架上但卻找不到,那種心情絕對是相當肚爛的。

    既然知道原理,透過書背的線索,那大概也可以猜到磁條會放在哪裡了,必定是靠近書背的地方嘛!我曾經懷疑是隱藏在索書號後面,但我透光照了以後卻找不到。後來想一下,這樣也對,如果隱藏在索書號後面,那就太容易被撕掉了。結果確定是隨機貼在書裡面,像下圖一條黑黑的就是磁條了。

IMAG0192

文章標籤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年很流行全球史,大概在卜正民 (Timothy Brook) 的《維梅爾的帽子》[1]被翻譯出來後達到高潮吧!人人都在談維梅爾。我記得那一屆西洋史的課本也從王曾才的書換成了《新全球史》[2],我還特地借了一本來看。讀書會也讀,上課也讀,好像沒有講兩句全球史的行話,把研究脈絡帶進全球史就遜掉了。不過全球史的流行也不是突然就蹦出來,在稍微更早之前,彭慕蘭 (Kenneth Pomeranz )的《大分流》[3]也是上課指定必看的,加上黃宗智、王國斌的相關討論,全部看完就變神人了,可惜我做不到。其實類似的書翻譯滿多的,除了最近柯嬌燕(Pamela Kyle Crossley)的《書寫大歷史》[4]外,大概還有也是彭慕蘭合著的《貿易打造的世界》[5]、較早期弗蘭克 (Andre Gunder Frank) 的《白銀資本》[6]、傑克‧戈德斯通的《為什麼是歐洲》[7]。這幾本書有幾個共通點,第一個是都不容易讀……;第二個是都會把中國與西方放在一起談。後來我因為要查羅友枝 (Evelyn Rawski) 的識字率研究,偶然搜到了梁柏力的《被誤解的中國》[8],這本書也是在講全球史,內容大概是以《大分流》為基礎吧,很容易閱讀但平反意味很重,所以有一些論述我覺得是有問題的,我當閒書讀,讀了以後也沒再留意。想不到此書變成這學期的指定閱讀教材,我被分配報告了最後三章。以下是為課堂報告所寫的摘要,摘要中保留原書作者的想法,對於有待商榷之處,我於文末另外說明。由於最後三章包含了全書的結論與展望,我想藉由這個片段的介紹,讀者應當也可以略知本書的內容。

        第十章〈總結中國在近代落後西方的原因〉是本書的結論,作者首先比較中國與歐洲的異同,發現兩者有許多相似地方,接著以湯恩比 (Arnold J. Toynbee) 的「挑戰與回應」理論做反思,認為近代中西分流,並不是中國停滯,而是西方崛起。最後探討西方崛起的原因,新大陸、工業革命在西方崛起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十一章〈假如歐洲人沒有東來?〉是作者提出的一個假設性問題,如果歐洲人沒有東來,那麼中國是否有可能自發地出現工業革命?作者的答案是偏向肯定的,並提出了幾個可能的契機,一是將北方的煤南運以發展工業;二是透過中國的內戰,刺激軍事等工業發展;三是日本先爆發工業革命,因為原物料的需求向外擴張,使得軍事科技傳入中國。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