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提到明中後期御馬監與兵部督撫共執兵柄,大概是時人的普遍看法,其實御馬監還有提督西廠、管理草場、皇莊、皇店,與戶部分理財政的功能,可謂明廷的「內管家」。

御馬監源自吳元年的御馬司,至洪武時七年改為御馬監,與各監的品秩為正七品(獨內官監為正六品)。洪武二十八年,內廷機構擴充為十一監,品秩均為正四品。宦官衙門數量與品秩的提高,暴露了明太祖試圖通過內廷以制衡外廷,而取消內官監的獨尊地位,則是欲各監彼此頡頑,互相制衡。

御馬監執掌御馬,有養馬、馴馬人員,因此在永樂時已產生一支由御馬監統領的禁兵,稱為養馬勇士,禁兵的來源是各衛所的精壯男子,以及從蒙古地區逃回的青壯男子,禁兵不受親軍指揮使司管轄的十二衛(後增至二十二衛)管轄,地位高於二十二衛。宣德六年(1431)時,禁兵人數已達三千餘人,取名「羽林三千戶所」,兩年後組編成騰驤左、右衛,與武驤左、右衛,統稱「四衛」或「四衛軍」,如按當時編制,一衛應有五千六人,故四衛軍人數應在二萬以上。此後編制屢有變化,但都屬御馬監統領。這批禁兵在正統十四年(1449)的土木之變時曾在彰義門主動出擊瓦剌,後來在天順五年(1461)平定曹吉祥叛亂的也是四衛勇士,可見其戰鬥力極強。

文章標籤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初內官機構有兩次重大調整,一為洪武十七年,在典禮祀察司的基礎上設置了司禮監,掌宮廷禮儀與糾舉內官,但內官差遣屬內官監。二為洪武二十八年,各監的首官品秩原為七品(內使監六品)調整為一律正四品,內官監的地位降為與各監相同,其職責也改為成造婚禮、粧奩等事,司禮監則保留宮廷禮儀的職掌。

作者指出,一般記載多將宦官涉政歸於永樂朝,其實早在洪武都已有之,如洪武朝已有五次重大的內官出史,鄭曉的文集中即記載奉使宦官「恃寵放縱,有司畏之」,在明初統一戰爭中,太祖也曾派宦官到軍前傳達重要命令。洪武十五年設置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刑獄等事,可見宦官也從事偵查活動,《太祖實錄》甚載遣中官、國子監、刑部委官前往全國徵商稅。可見在洪武時期,太祖已派遣宦官廣泛地參與政治活動,可將此行為放在廢中書省、「胡藍之獄」的歷史脈絡中看待,理解太祖運用宦官鞏固以其集權統治。

司禮監成為宦官機構的第一署,經過數個階段的演變,先是洪武十七年,增設司禮監,其職掌與典禮紀察司一脈相承。至洪武二十八年,司禮監除掌管宮廷禮儀,糾察內官外,還增加了掌管御前勘合、內使人等出門馬牌、賞賜筆墨書畫、催督光祿司供應筵宴等事。洪武朝的司禮監權力雖大,仍屬一般衙門,至成祖朱棣以藩王起兵奪位,為鎮壓建文舊臣,任用了一批起兵有功的泰建擔任要職,讓宦官權力大為增長,永樂、洪熙間,宦官掌東廠,監京營,守備南京,出鎮各地成為定制,且仁宗、宣宗即位皆有心腹宦官參與活動,可見宦官在皇位交替時已處於重要的地位,不過這些太監也多不是司禮監太監。司禮監太監地位的提升應在宣德年間,宣德元年正式設立內書堂,對小宦官進行培養與訓練,形成一套經內書堂、侍東宮、入司禮監的制度。宦官和皇儲長期相處,關係日漸密切,且宣德以後,多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代為批紅,遂使司禮監宦官有擅寵專權的資本。

文章標籤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從過去學界所忽略的北京圖書館藏明抄本《皇明祖訓錄》考察明初的宦官制度,《皇明祖訓錄‧內門》記載內官體系包括三署(天地壇祠祭署、神壇署、皇陵署)、六監(尚寶監、內使監、尚衣監、尚佩監、尚履監)、四司(御馬司、兵仗司、典禮紀察司、繩頑司)、十一局(御藥局、尚酒局、尚麵局、尚醋局、尚染局、巾帽局、針工局、皮作局、顏料局、司牧局、司菜局)、九庫(內府寶鈔庫、承運庫、內府庫、廣積庫、甲字庫、乙字庫、丙字庫、丁字庫、戊字庫)與各門(門正、門副),此書於洪武十四年頒布,當為洪武十四年之制度(非洪武二十八年另頒的《皇明祖訓》)。

接著,作者將《明史‧職官志》與《明實錄》參照比較,以釐清洪武十四年以前的內府制度,發現《明史》在部分的品秩、人員額數有些錯誤,如吳元年的春宮門官正應為四品非五品、又如洪武二年定置內使漏了「尚履八人」四字,洪武九年置顏料、司菜、司牧、巾帽、針工、皮作六局事責完全遺漏未書,作者認為此係明初內府衙門未定型,故罷制不常,《實錄》本身已有疏略,後人更難以掌握之故。

《明史》與《明實錄》皆認為內正司改典禮司,典禮司再改典禮紀察司為一單線發展,作者則認為典禮司改典禮紀察司,實為祀事司與典禮司二機構之合併,其職權按《皇明祖訓錄》:「掌內府一應禮儀,欽紀御前一應文字。凡聖旨裁決機務,已未發放,須要紀錄親切,御前題奏,及糾劾內官內使非違不公等事,而造筆墨表背匠屬焉。」至洪武十七年設司禮監,《明實錄》載職責為:「掌宮廷禮儀。凡正旦、冬至等節,命婦朝賀等禮,則掌其班位儀注及糾察內官人員違犯禮法者。」可知司禮監是典禮紀察司之易名,惟其記錄聖旨的職則以改歸內官監。《明史》載洪武十七年有鑄一鐵牌,文曰:「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明實錄》未提及鐵牌之事,僅有記載:「敕內官毋干預外事,凡諸司毋與內官監文移往來。」故作者認為《明史》的材料大概為野史,實際上並非不准參與政務,只是禁止與外官交通。

文章標籤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先指出明代的省級制度有過兩次重大變化:一、明初由行省而為三司(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二、明中葉由三司而為巡撫,且過程中曾有三堂(總兵、巡撫、鎮守中官)鼎立的狀況。

接著,作者開始探討鎮守中官的制度,鎮守中官的設置有永樂末期、洪熙元年等說法,作者認為記載上會有這樣的分歧,是因為初期有臨時性的「中官出鎮」,後來才有正式的「鎮守中官」,遂造成概念上的混淆,從《仁宗實錄》載:「遣鎮守交址中官山壽齎敕論交址頭目黎利。」可知鎮守中官大概在此時期已為正式設置。

永樂時,中官出鎮,需要相關部、寺開具手本,內閣書敕,寫明事由才可成行。鎮守中官的額數在宣德、正統成為定制,開缺增補需要兵部奏請,或由司禮監傳奉聖旨到兵部,由兵部開具手本,送內閣票擬,寫明緣由與職責範圍,經司禮監批紅,六部掛號,方可派出。

文章標籤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代宦官的知識化有兩條途徑:一為儒士自宮或被強行閹割入宮;二為宮中的內書堂對內使的教育。明初比較多儒士自宮入宮,有落第文人入宮謀生,也有受皇帝喜愛而被閹割入宮的例子,甚有考績不佳的教官被強閹入宮教導女官。不過,當內使教育成形後,就較少有強行閹割之事,可見兩條途徑有漸進的關係。

祖制規定宦官不許讀書識字,但內使教育又是洪武潮開始,明太祖一方面禁止宦官干政,一方面又不斷派遣宦官出使、觀軍,所以不得不對內使進行「書算」教育,只限於基本識字。宣德年間,內閣開始擬票,內監也開始代皇帝批紅,內書堂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成立,宦官的素質也在此時提升。

內書堂的內使來源大致上有四種:一、戰爭擄掠來的少數民族幼童;二、外國進貢的被閹幼童;三、籍沒幼童;四、北直隸地區民家自願閹割送宮的幼童。內書堂的教育約三年左右,由翰林院負責,以編修、檢討、修撰、侍講、侍讀為教習,一般每輪四人,師資甚較國子監還優秀。內書教育起初為啟蒙讀物,進階為四書等「舉業」,與一般官學私塾相同,但內書堂還教導三門重要的課程,分別為:一、《內令》,即開朝以來皇帝對宦官的戒諭;二、《忠鑑錄》與《貂璫史鑑》,收錄歷代忠良宦官的楷模事跡;三、判仿,即訓練奏章判答與票擬批紅。內書堂教育結束後,內使一般多撥發到個內府衙門充當「寫字」,此後可往上升遷為「掌司」、「典簿」、「僉書」,如果受到照管太監賞賜,甚可能被選為東宮伴讀,擠身顯要。內書堂教育可說是宦官的「讀書正途」,比起自宮儒士、宮中自學的宦官而言,生活順遂的多。

文章標籤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監」之名起於隋代,作為監首長的稱謂,元代則作為監中的二級官員,大多不是刑餘之人。明代以後的「太監」才與宦官產生固定關係,洪武十七年(1384)定內官諸監品職,各內官監首長稱「監令」,至洪武二十八年(1395)的定制中有十一監的首長稱「太監」,不過此前《太祖實錄》中已有遣「司禮太監」往陝西事,可見明代「太監」的職稱大約始於洪武十七年至二十八年間。

        洪武朝後,「太監」已非監的首領官,如永樂朝設東廠,由「提督太監」管廠事,另設「鎮守太監」出鎮遼東、山西等邊處。正統朝後,宦官人數增長,太監日益濫設,此曾引起朝臣擔憂,如成化朝直隸巡按御史姜洪、弘治朝吏部尚書王恕、萬曆朝禮部尚書沈鯉皆曾上疏提及宦官冒濫之事。

        除正式太監外,尚有兩種宦官被稱作太監:一、東廠出差的宦官為了示威重,所以特稱太監,關防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關防」;二、天啟六年(1626)以後的出鎮宦官稱鎮守太監,一說是天啟皇帝無意在閣票誤增太監二字,遂為定制,另一說是大學士顧秉謙為了獻媚而票注太監二字。

文章標籤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IE11不知道為什麼一直無法看hichannel直播,網路爬文說要取消安全性標籤裡的「取用受保護模式」。但照做了以後還是沒辦法,後來發現不是安全性問題,而是相容性的問題,步驟如下:

一、「工具列」→「相容性檢視設定」

mlb1449  

文章標籤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注音2010版的的「使用者造詞工具」只能匯入2500筆詞彙,如果有超過2500筆,可以安裝2003版本,然後直接安裝,安裝完畢後取消勾選2010版,而選擇2003版就可以了。

        據悉2003版可以匯入10000筆,而2007版可匯入5000筆,到了2010版只能匯入2500筆,按照這個降幅,那該不會下一版只能匯入1250筆吧!其實改安裝2007版是比較好的選擇,但是微軟把它包在Office裡面,要自行提取出來,等下次有空再寫一篇教學文吧!

2014102500

文章標籤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陸地區的電子檔很常用djvu,臺灣則幾乎都用pdf,雖然djvuWinDjView開啟也不麻煩,且有體積較小的優勢。但是djvu不能在瀏覽器上開啟,包括Goole Drive也不支援djvu的預覽,所以整體便利性還是不如pdf。

        網路上有很多djvu轉檔軟體,有些網站更提供網路轉檔,但如果有大量的djvu需要轉檔,使用「A-PDF Djvu to pdf」這套軟體可說相當方便,一鍵就能批次轉檔,可惜該軟體不支援64bit。

djvu1

文章標籤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嘉靖以來首輔傳》八巻,明王世貞撰。世貞以史學自任,多所著述,其《弇山堂別集》諸書已著于録。是編乃記世宗、穆宗、神宗三朝閣臣事蹟。案,明自太祖罷設丞相,分其事權於六部。至成祖始命儒臣入直文淵閣參預機務,但稱閣臣而不以相名,其後閹倖干政,閣臣多碌碌充位。至嘉靖間始委政内閣,而居首者責任尤専,遂有「首輔」之稱。凡一時政治得失,往往視之為輕重,故世貞作此書,斷自嘉靖為始,以明積漸之所由來。前有〈總序〉,稱閣臣沿起,輕重始末,巳具年表者,即指《弇山堂別集》中之「百官表」也。其所載,始楊廷和,迄于申時行,皆以居首者為主,而間以他人事蹟附之。於當時國事是非,及諸臣賢不肖進退之故,序次詳悉,頗得史法。世貞與王錫爵同鄉,錫爵家嘗妄言其女得道仙去,世貞據以作傳。當時劾錫爵者,或并及世貞,世貞作此書時,遂載入仙女事,以為誠然,兹則可謂誕矣。其餘所紀則大抵近實,可與正史相參証云。乾隆四十三年三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文章標籤

okplaymay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